欧洲生活AB面:记巴黎九大学期交换
吴映澄 复旦经院2020级国贸本科生
作为一名法国及欧洲文化爱好者,我可以说是为了巴黎才选择的交换。的确,交换生活的A面是旖旎的欧陆风光,是那些我在无数的艺术理论和历史上学习鉴赏过的作品跃然眼前,是不同文化身份的个体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是慢节奏的生活和光影摇曳的法国梧桐;但它的B面却极为现实,即使我做好了各种准备一开始也未免文化冲击——无尽的罢工、游荡的小偷、效率奇低的行政、文化差异及其背后不容忽视的“歧视”存在。这AB两面的生活都跳离了我在国内的生活,但好在我很快适应,也在一次次挑战中练强了心脏,在欧陆的生活总是有晴有雨、有左有右,mais 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欧陆交换学习体验:有光有影的律动
为了满足我课程的安排,我修读了产业组织、数据分析(R语言)、发展经济学和基础法语。实话说,就读体验是困难重重的,首先是授课老师一口法语口音的英语,我勉强学过法语掌握发音规则尚能抓住其要点,但那一手花哨的板书我实在难以理解:和欧洲的同学了解过,才知道法国人从小会学习一种手写体,其观感和印刷体文字非常不一样。除此以外,产业组织和数据分析的课程内容大纲倒没什么好说道的,和复旦的差不多,自学也能理解。课下也会有活泼的讨论,但往往是我们几个亚裔一块,而西语国家的则一起。考前我们也一起复习讨论,结果大家被中国学生的数学震撼到,惊呼‘This is Gaokao…‘。
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和脉络与经院的产业经济学基本吻合,期末考的形式对中国学生也是信手拈来,是转学分的很好选择。
数据分析这门课教的是R语言,由一位同时在土伦大学任教的教授开设,这位夫人和蔼可亲,但英语也的确口音浓重,许多词汇不会用英语表达;但涉及理论部分大部分在slides上有展示,而且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也能够理解。这门课是任务量最大的,包括日常两周一次的小组作业(编写代码实现分析),期末考开卷用电脑编程,以及期末的数据分析报告。我认为它教授的内容是对我数据分析知识很好的补充,涉及了许多此前在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学stata做实证没有学到的数据分析内容。
而基础法语则是最活泼的课堂,虽然老师全法语授课一开始确实难顶,但也慢慢习惯,和我一位也来法读书的高中同学多交流,课后在B站找课听,最终也取得了我的成绩单最高分19/20. 课上的对话练习之余,我和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朋友大聊特聊,从文化到在巴黎的日常生活;但我也发现,欧洲人对欧洲人更有天然的文化亲切感,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欧盟的数百年,已经形成了非常频繁和密切的交流基础。
发展经济学则是让我看见了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和新进工业化国家思考角度的差异。尽管内容依旧是那些关于增长、关于工业化的各种模型,但在九大的发展经济学显然花费了更多笔墨讨论关于贫困、关于不平等、关于政策效应的议题,经济增长并非最凸显的内容。这门课因为并非国际交流办公室所开设,和我同班的都是九大金融专业L3的同学,课上课下他们用法语聊天讨论,我和另一位印度裔交换生显然难以融入这个课堂(但好在老师听从他们“民主”的讨论,最终没有小组作业)。
法国的学期相对比中国会短一些,但出成绩的效率却低得多。巴黎九大的主校区乏善可陈,毕竟由原来的北约大楼改建而来。学校附近有布洛涅森林,课后去走走颇为闲适;图书馆远眺拉德芳斯,看到的城市天际线不比在凯旋门差。进校园需要查学生卡和查包,毕竟大罢工时经历过学校被示威者占领封锁而被迫折返回宿舍网课的尴尬(我相信这绝不稀罕)。
图表 1 开学第一天来上早八
图表 2 Dauphine图书馆远眺可见拉德芳斯
欧陆生活A面:探索人生风景
我住在学校安排的crous学生公寓,12区,靠近里昂火车站Gare de Lyon和巴士底狱Bastille,就在塞纳河畔。而学校位于16区的Porte Dauphine附近,每天我要通勤40分钟上学,1号线或RER A转2号线,从东到西,穿过巴黎的心脏地带——沿着塞纳河,走过巴士底、市政厅、玛黑区、Chatelet、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凯旋门。而另一条线路RER C(也是通向凡尔赛的)则会横跨塞纳河,途经埃菲尔铁塔、荣军院、奥赛博物馆、圣米歇尔大道,远眺西岱岛和圣母院。这些巴黎最为闪耀的景点,我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人走过,也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也寻访地下墓穴、拉雪兹公墓和先贤祠思考不一样的死亡文化;走入教堂只为静静听一场管风琴音乐会;在蓬皮杜艺术中心、蒙马特高地、凯旋门上看过日落;坐在地铁线上晃晃悠悠穿越城市和乡村,看小巴黎和大巴黎的不同角落;说着 ‘Bonjour!‘ ‘Oh la la~’ ’Pardon!’ ‘C’est bon?’ ‘Ça marche.’ ‘Merci à vous!’ ‘Je sais pas.’ ‘D’accord.’,挎着巴黎最受欢迎的单品帆布包,和好友在各种古着vintage店里淘宝、在周末的集市里转悠、在面包店里买可颂和法棍、在暮色的小酒馆喝一杯鸡尾酒。想家时,便会去13区回趟广东沿海的小县城,到9区Saint-Lazare附近品尝川味,或者到美丽城去趟温州/青田吃一碗粉干。
图表 3 埃菲尔铁塔
图表 4 凯旋门的巴黎天际线(拉德芳斯)
在欧盟做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尤其是巴黎。拿着学生卡,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免费向我打开,低价的剧院和电影院青年票,去其他欧盟国家也可以买折扣相当可观的学生票。同时26岁以下居民都可以申请类似房补、假期补助等,也能入住crous提供的廉价公寓。对艺术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在卢浮宫从来不用行色匆匆,因为我可以课前拿着学生卡进去看看古希腊雕塑,看看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再去上课;橘园美术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罗丹博物馆……多少我只是在媒体资料及课堂中见过的作品,我都能在场观看,进入画中世界了。博物馆外巴黎的艺术气息也无处不在,地铁站内用萨克斯吹着La Vie En Rose的老人,拍着鼓舞蹈的年青人,街头高唱民歌的流浪艺术家,美术馆和风光里随处可见的画者,墙上奇思妙想的涂鸦画……他们的热情感染着人们,为他们喝彩鼓掌。不仅是艺术,巴黎人对思想的珍视反映在各个领域:哲学、文学、社会科学;实际上他们地铁的网络覆盖已经很高了,但手捧书卷的仍大有人在;街头的咖啡馆和酒馆,总能看见读书的人,各色书店里陈列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书籍;宽敞明亮、资源丰富的蓬皮杜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用近乎免费的会费欢迎所有人的到来。
图表 5 蒙马特高地的街头艺术家
人与人的连结也是欧陆生活的一抹美丽色彩。最幸福的是我在巴黎和我中学的好朋友再会了,而她此前已经在巴黎读了半年书,给我生活提供了许多莫大的帮助,也一起徜徉在瑞士的湖光山色、法国小镇的油画风景。同时我的大学舍友去了法兰克福交换,我们一起在法兰克福和柏林旅行,我给她在巴黎做向导,做下了一同环游世界的约定。认识了和我同样来自广东的纽约女孩,一起塞纳河夜游、一起游历西葡,但我发现真正连接我们的却是亲切的粤语、关于“热气”“湿气”的养生,以及一碗所有广东奶奶都会给孙辈煲的汤。最难忘的,是我和几位一起从中国来九大交换的小伙伴畅游欧洲,背包客纵贯亚平宁、周末出游比利时、自驾穿越西北大陆布列塔尼、纵横伊比利亚,我们一起看见波涛碧蓝的大西洋,宛如蓝宝石的地中海,浩瀚的星空;也探寻藏于城市角落的美食,用蹩脚的法语和当地人交流……我们从一开始试探性的谈话逐渐交心。拥有这些美好的情谊,是我交换生活难忘的风景。
图表 6 和朋友在瑞士少女峰群
图表 7 和舍友在柏林勃兰登堡门
图表 8 塞纳河夜游
图表 9 于布列塔尼玫瑰海岸
图表 10 登顶巴塞罗那焦糖山
图表 11 于米兰大教堂
而我自己,也在一次次独自旅行中寻找自己的内心。背着一个背包和一个相机从卢森堡到德意志,再到蔚蓝海岸,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用相机记录此刻的美景,抓住一瞬间飘过的思绪将他记录下。一个人的旅途也在结识着世界各地的旅伴,其中尤其是在青旅,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谈天说地的“跨文化交流”,也会记得在慕尼黑的青旅,看我余咳未停又淋了小雨的土耳其姐姐给了我一片复合维生素泡腾片,让我喝掉好好休息。一张张门票和车票,以及相机储存卡里几十G的数据,都是我拥抱世界的印记。
图表 12 意大利旅行使用过的票证
图表 13 尼斯的海岸
欧陆生活B面:面对现实世界
揭开欧洲之旅温情梦幻的玫瑰色面纱,里面是无法忽视的骨感现实。首先的一大挑战就是语言——巴黎人不仅是不会说英语,更多是他们不愿意说。从一开始的办理入住、学校报到、购置生活用品、买地铁卡、办银行卡,我就已经因为法语不好而遭遇了不少困难,看着巴黎人那种表情仿佛吃了苍蝇,Google Translate成了最常用的软件。此后,申请假期补助chèque vacances,申请房补CAF,虽然我的法语口语已经提高许多,但同样遭遇了不少挑战。伴随着这种低英语普及率,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巴黎人的冷漠,以及一些人掩盖不住的对亚裔的傲慢。但真正让我感受到明晃晃的racism是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和瑞士遇到的个别极端分子,而我也选择直接反击。我遇到了很多热心肠的人,但不容忽视的是种种对待亚洲面孔的冷眼。
除了这种相对隐性的问题,出国交换还会面对不一样的社会运行模式。而在法国,我们经历的最大冲击当属罢工。3到5月一直在断断续续经历因为马克龙退休法案修改的余波,飞机、火车、公共交通一同瘫痪,只余几趟自动列车及巴士运行;政府机构不开,学校被占领,街道上停满了警车,银行的ATM和私营店铺的窗门都用木板封死,衣着鲜明、手持各种横幅立牌的人喊着口号唱着歌聚集在几个最具革命意义的地标:协和广场Concorde,巴士底广场Bastille、共和国广场République,民族广场Nation,然后沿着那些著名主干街道如Champs-Élysées从一个广场走去下一个广场。这种时候都是不便出门的,课程也都改成网课或时间调整。
图表 14 3月23日,巴士底附近
在平日,法国行政机构的低效率也磨得人没脾气。办好了银行卡要等一周多用信件寄来,其中账户、密码、实体卡会分不同信件寄出,我期间甚至经历了实体卡被寄丢重新补办的乌龙。而我申领的房补CAF,好友告诉我一定要反复去办公机构催进度,否则不会发下来,前前后后三个月才到账,但只有一半的金额。至于假期补助,我2月初就已申请,直到5月中才收到12区市政厅寄来的信件告诉我可以去财政部领取了,取到后发现是只能在指定餐厅酒店使用的“抵扣券”。其他的问题,如银行卡电话卡注销,按照一般流程都是要寄挂号信取消的,这种信件对于来自中国21世纪的我们已经完全是历史了。巴黎的公共交通整体来说还算准时(除非罢工),但一些穿越相对混乱地区的线路时有问题发生而导致晚点。
治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欧洲的扒手小偷早已闻名遐迩,形成了庞大的团队网络,他们作案形式多样、利用人的心理弱点以及管理的薄弱,防不胜防。我也总结了防偷12字真言:穿着低调、表情冷漠、保持警惕。小巴黎的城市由20个区(Arrondissements)组成,不同的区由于区位及功能的差异治安情况也非常不同。靠北的几个区因为地靠93省而相对更乱,但即使在市中心,因为游客众多,也是扒手活跃的地方。在巴黎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在传统富人区16区也有入室抢劫杀人案件;我们学生公寓地段平和,也遭遇过流浪汉醉汉进入、在公共区域睡觉的潜在恐怖;华人居多的13区和94省亦有不同程度的恶性事件出现。
生活成本的问题残酷但也现实。我见证了欧元汇率从7.2窜到7.8的全过程,也庆幸自己早在6.8时换了一些欧,同时也有赚一些欧。我同样见证了供应链出现问题之下法国的一轮物价飞涨,番茄炒蛋和黄瓜炒蛋竟成为奢侈的餐品。在外面餐厅吃一顿基本要十余欧,但自己做饭生活费可以极大节省。法国的小商品都非常贵,去之前可以备多一点(这点德国真的优势尽显)。好在乳制品酒类烘焙类都足够便宜。酒店是真的贵,出游住宿选择最多的仍是民宿和青旅,甚至为省钱而乘坐过夜大巴。我也学会了如何洗干净一个满是鸽子屎的阳台、退租打扫超干净而不被扣一分钱押金,以及不用电饭煲煮饭。各种省钱下我也总结了一套欧洲留学/旅游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生意经,欧洲生活的确从各种意义上锻炼了我。
图表 15 宿舍阳台上有一个鸽子窝,孵出了一只小鸽子
我的交换生活的确是有光有影有晴有雨的;但这半年走过11个欧洲国家,数十个城市,我依然认为巴黎是当之无愧的欧陆第一城。它是无数伟大思想和运动诞生的摇篮,有近代欧洲所有的精华,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思想与灵魂。当我离开巴黎时意识到这一切我习以为常的都将远离,又要回到另一种生活,有些习惯仍没有改回来,虽有归乡之心,仍惆怅无言。但关于巴黎和欧洲的记忆永不褪色,它是一场流动的盛宴,it always stays with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