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七——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1-11-03  浏览次数:

2011年9月20日下午15:15——17:0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尹晨副教授主讲“从低水平非均衡走向高水平均衡——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各位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尹老师认为,首先应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阶段重新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93年底到1997年底:初次增量式改革与初次金融深化;2)1997年底到2006年底:存量式改革与金融浅化;3)2006年底以后:再次增量式改革与金融再深化。改革实质性推进与金融深化演变在加上时滞效应后完全吻合。

基于金融改革的阶段性变动上,尹老师进行了金融深化演变的分析。以1994年农发行设立、1996年农信社开始独立发展、1996年起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爆炸式增长为标志,增量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的合作金融、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金融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政策金融“三位一体”的并存格局,带来了农村金融的初次深化。1998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商业化改革,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被动的成为很多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提供对农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2003年国务院颁布《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了对农信社的存量式改革。重新具备商业可持续能力的农信社及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业务中开始表现出与大型商业银行同样的“脱农化”倾向。在这一阶段中,农村金融浅化除了由于存量式改革带来供给抑制以外,金融需求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2006年底开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路逐渐从“存量调整”再次转变为“增量培育”。农村贷款供给有所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所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增强,为农服务质量有所好转,这也带来了金融的再次深化扭转。

接着,尹晨副教授对如何从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均衡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转变需要供给和需求同时增长才能实现。在供给方面,应当要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必须切实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新型金融机构发起人对商业可持续性的顾虑;中央政府还应启动新的增量改革,特别是启动新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设立新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来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绝不能放慢或暂停存量金融机构的改革,同时要保护和鼓励2006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的积极意愿。

在需求方面,应促进“三农”发展全面提升农村金融需求。要有效的促进农业金融需求,就必须将农业金融需求由传统的小规模粮食种植金融需求发展成为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诸多产业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金融需求。继续鼓励农户发展多元化经营,通过多元化经营稳步提高生产性金融需求,在条件成熟地区则可以通过投资者教育逐步开拓和引导农户的投资性金融需求。

最后,尹老师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的三个理念:一是要以普惠金融的理念发展农村金融、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二是要秉承均衡发展的理念,要认识到供给和需求都是约束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短边,需要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同步稳健增长,也包括要认识到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增量式改革和存量式改革并举,以实现增量与存量之间的互相促进,还包括要认识到农村金融需要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以及财政帮扶的统筹发展,才能实现多层次、多元化和高水平的供求均衡;三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发展政策性金融和互惠式非正规金融的同时,商业性金融应继续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渠道。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主要以差异化政策进行引导而不能强制干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在尹晨副教授学术讲座结束之后,李慧中老师、张晖明老师、严法善老师、马涛老师、焦必方老师、戚顺荣老师、杭行老师、高帆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尹晨副教授进行了交流。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