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学交换记
——交换生活过于精彩,疫情前后同样美好
01
交换目的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想去不同的国家或者城市交换,因为我很喜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旅游和在一个城市生活学习,所看到的风土人情和感受到的文化完全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浸入式地体验一个城市或者说一种文化,欣赏这个城市的日出日落,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感受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本科时因为学业过重,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和机会出去,所以等到研究生时,比较空闲,就拿出了一年出来交换。
02
学到了什么?
专业
上课我是挑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相关的课程或者是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课程。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的教育非常鼓励你的独立思考以及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常常老师讲了一段内容之后,就会问大家有没有什么要提问的,而且一般立马都会有同学提问,有时候有些问题也会把老师难住。除了老师发问,同学们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我觉得这边的上课更像是双向的沟通,国内授课比较像单向的沟通。
并且在哥廷根,上课和参加考试是明确分开的,需要注册两次,比如你注册了这门课,然后需要在考试前7天注册这门课的考试,假如没有注册考试,那你就无法参加考试。我想这可能是鼓励旁听吧,不将上课与考试捆绑,鼓励大家可以去选自己喜欢的课。
文化
德国是典型的欧洲文化。到晚上时,街上一片寂静,商店一般六七点就关门,只有酒吧内热火朝天,酒吧里一般都是在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每天都有人开party,或者是学校,或者可能是这个邻居那个邻居。
德国人真的是太爱喝酒了!刚入学时,新生欢迎会时,总能看到新生们一瓶一瓶酒地往嘴里灌,德国人只要有一瓶啤酒,有一片草地,有一点阳光,就可以坐在一起聊一下午。
人们看重生活的品质,严格区分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和老师们沟通一般都是用邮件而不是像国内一样用聊天软件。
我常常觉得德国这边才是真正的大同社会,看病不要钱,医保全报销,从幼儿园开始到研究生到博士,上公立学校都不要学费。所以我身边有同学来德国念了研究生之后,又申请了博士和本科,因为上学不要钱,所以大家就可以自由选择想读的东西,可以读好多学位,哈哈。不过高福利的确需要高税收的支持,一般来说,工资的50%都是税。
排外,关于排外这个话题,我在德国从来没有遇到过排外的现象,甚至是在疫情期间,德国社会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接纳度很高。但是,你一定是要遵守当地人的文化规则的,有的时候其实不是对方排外,而是或许你做了一件在他们的文化里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总而言之,我遇到的德国人或者外国人都是很友善的。
语言
来这边之后,因为一直和中国人一起玩,所以我的英语德语都没有进步。学校有开设免费的语言课,我上了一学期,学了最初级的德语。学了德语之后,觉得英语好可爱,德语真的好难好难。名词区分中性阴性阳性,动词根据人称时态有n种变化,据我的舍友们说,好像是72种。
价值观
对特殊群体的尊重是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点。一般公共场所都有电梯,以及在入口处没有台阶或者有专门的通道,方便残障者通行。公交车上也有大片的面积给坐轮椅的人们或者老人们,公交车到站时,车身会倾斜,使人方便上下车。当时第一次发现车身倾斜时,我还以为公交车轮胎漏气了,哈哈。
因为公共设施对残障者的友好,所以很多残障者或者很老的老人,可以自己坐着轮椅出门,甚至是旅游,甚至是当导游,经常在街上、超市里可以看到很多颤颤巍巍的老人自己推着他的又可以当拐杖又可以装东西的小车。
其次是,无论你是什么年龄,你都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会去judge你。在图书馆里,常常会看到一些年龄非常非常大的老爷爷老奶奶在学习,身边的很多同学现在都是三四十岁了,仍然在上本科或者研究生;在操场、溜冰场、街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年纪很大的老人在跑步、溜冰、骑着山地车,以及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头发发白的老奶奶,骑着滑板车呼啸而过,真的特别酷!
03
交换前后对德国的看法
之前只知道德国是一个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工业特别发达,德国人很严谨很高冷。来了之后,上了一门欧洲共同体经济的课程之后,才发现原来德国是欧盟的领导者,欧盟的实际老大、实际带领者,掌握欧盟主要的话语权。了解德国,就能够更明白整个欧盟的运转和策略。其次,德国人其实也很和蔼很high,并且,原来德国人超爱喝酒!
04
交换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
交换期间,印象深刻的事情有非常非常多。
因为疫情的缘故,所以我在这边的一年两个学期的生活有很大不同。第一学期时,每天就是正常上学,周末时去教会,宿舍、学校、教会三点一线。舍友们、弟兄姐妹们有空时,一起做顿好吃的,一起在市中心购物逛街,一起去看圣诞市场,以及去欧洲各个国家旅游。
第二学期,由于疫情的缘故,学校和教会都变成了线上,于是每一天都宅在家里面。德国不采取禁足的方式,每一天都可以出门,就算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德国采取的是禁止聚集的方式,比如你可以一个人去跑步去超市,但是不允许多人在一起聚会。
不过,也因为疫情的缘故,第二学期更像是变成了真正的“德国人”一样,每周去超市,每天做饭,更多去欣赏哥廷根这个小城。之前第一学期,更像是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里,以及出去旅游,其实没有特别多停下来发掘哥村这个小镇。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一年在德国的生活。我觉得这一年真的过得很幸福,我喜欢这里自由平安喜乐无忧无虑的生活氛围,教会的弟兄姐妹、周围的舍友、同学朋友,在这一年里对我给予了许多爱与支持。
当刚初来乍到这个陌生的环境时,舍友们陪我一起去市政厅办理手续,告诉我许多重要的信息,使我不至于错过什么,也一起去参加学校的种种迎新活动。当半夜生病呕吐时,第二天早上我的舍友就带我去了最近的诊所看病;也有教会的姐姐带粥来看望我。
当独居孤独时,有教会的姐妹们一起语音通话读《圣经》,有教会师母持续的关心和教导,有弟兄姐妹邀请一起一周一次吃饭聚会,也有外国舍友过来安慰我陪我一起去市中心逛逛。
当要离开德国时,教会的传道师母特地给我准备了蛋糕送别我,大家纷纷述说我留德一年来给他们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有许多弟兄姊妹和朋友纷纷请我吃饭为我饯行给我过生日;还有好友陪着我在整个哥廷根小镇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学校、还是宿舍还是市中心等各个充满回忆的地点拍照…每每想起这些,心头又温暖又难过感伤。
因为遇到的这些人,我想,以后我一辈子回忆起这一年这个小镇,都会刻骨铭心。
05
最爱吃的德国菜
欧洲我觉得除了南欧以外,基本上都是美食的荒原,欧洲菜对中国胃的确不是太友好。刚来德国时,我一切都很适应,除了食物。德国菜,刚开始我是真的不怎么喜欢也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因为周一周二周三课比较多的缘故,这三天我一般都在食堂吃;到了考试周,我基本五天常常都在食堂吃饭。吃多了之后竟然有些习惯了,甚至还爱上了食堂的一些菜。
德国菜就是典型的西餐,套餐制的,食堂常常是一个大盘子两个小盘子再加一个甜点或者水果。大盘子装主菜,如意大利面、烤香肠、鸡肉、牛排等等,两个小盘子常常一个是装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等,另一个小盘子装面粉类,比如土豆泥等等。
留德之旅,收获最大之一的就是厨艺的进步,仿佛上了一个新东方厨师学校。在国内时,我从来没有做过饭,交换时,除了在食堂吃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自己做饭。因为无论是外卖还是在外面餐馆堂食,价格都非常高,让人难以负担(一般在外面吃一顿饭是8欧左右,也就是65元人民币左右);而自己做饭,一天差不多8欧左右。不会做饭的大家要有信心,基本上到这个环境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做饭了。刚开始我做一顿饭都差不多要2小时,然后洗碗要半小时,每次都非常非常累,做完这一切后只想瘫着。后来做饭的速度越来越快,有时候半小时就能搞定一顿饭。并且发展到可以做一桌菜,请别人来自己家里吃饭。
06
最后想说的话
欢迎大家来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可怕或者排外。一定要敞开自己的心多与人交流,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融入不一样的文化,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