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视点 | 张军:中国“出海”主力军是民营企业

  发布日期:2023-12-14  浏览次数:

12月11日,由澎湃新闻主办,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文汇报社文汇讲堂工作室协办的“直面不确定性: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创新”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院长发表了题为“走向国际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大国经济的一大特征是拥有更多的国际性公司和跨国企业,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加大鼓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变为进口导向的战略,从而创造和发展更大的国内市场,最终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而民营企业是最有可能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实力的主力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大

中国民营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现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国内经济又处于“L型”放缓特征的重要阶段,增长预期也在下调。在这样的环境中,民营企业眼下会觉得非常不适应。但如果能打开国际化的视野,换一种眼光去看未来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就会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很大机会的。事实上,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中国目前正处于企业开始向全球布局的重要阶段。通过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非常大。比如,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积量近10万亿美元,新加坡这一数据超过了1.5万亿美元,中国则是2.5万亿美元,差不多是美国的1/4,比新加坡仅多了1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人均水平去比较,中国只有美国的1/12,是新加坡的1/14。海外直接投资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跟世界经济更深层次的联系。新加坡国内市场有限,就需要更大的海外投资规模。而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十分巨大,目前排名世界首位。从长远看,中国需要更全球化的投资和产能布局。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及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更多考虑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布局。在这方面,浙江企业走在了全国前面,它们在积极布局海外投资,而这一举措符合了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牵制和技术封锁其实也在变相推动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进口产品中,中国所占份额自2017年以来,每年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这使得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未来这一趋势只会加强。但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对墨西哥、越南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在快速增长。这说明,贸易流量的变化最终会推动跨境投资的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因此我认为,今后供应链的多元化将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巨大的机会。民营企业如果嗅觉足够灵敏,洞察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潮流,则成为弄潮儿的可能性很大。研发层面也是如此。具备足够实力的民营企业应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这将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内市场“内卷”

促使民营企业“走出去

长期以来,国内市场结构一直有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国内大市场相对分散,整合难度很大。要想衡量一个市场是否在不断整合,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大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能否达到20%-30%。在美国,沃尔玛占实体零售业市场份额的一半还多,而亚马逊在电商市场的份额更高。但在中国,尽管我们单个电商平台企业已经突破了30%的市场份额,但实体企业却完全做不到。

市场的分散性也可以从中国的就业在不同企业规模的分布中看出。在中国,绝大多数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而在美国,大多数就业却集中在规模更大的企业。这种状况意味着我们国内的市场结构并不利于大企业的发展,对民营大企业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行业的“内卷”越来越突出。任何行业,只要受到政策扶持和鼓励,开放市场准入,就会迅速形成过度的市场进入、过度的投资和过多的产能,进而导致企业挣钱越来越难。当然,与此同时,大量领域又在实际上被“保护”起来,没有对外开放,比如现代服务业中的很多领域就面临这种市场保护的情况。因此,民营企业走出去,确实也有利于国内的产业升级和倒逼国内市场的开放。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

培育更多本土跨国公司

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主要来自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这些大国。中国未来能产生多少跨国公司,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中国能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中国所拥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及跨国公司的数量。

理论上讲,中国未来应该能产生世界上最多的跨国公司,这是因为大国有足够的规模经济,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快,具备巨大的人才优势,再加上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和成熟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我们有足够的条件产生越来越多可以在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就越大,这不仅有利于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占比的提升,而且也有助于中国转向进口促进型的经济。试想,如果未来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中国就会在供应链和技术链上快速攀爬,形成国内更多的附加值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这样中国就会变成一个相比出口更加依靠进口的国家,人民币就会有条件成为国际货币。如果总是多出口少进口,赚取的都是外币,人民币是走不出去的。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加快对海外的直接投资,从以出口为导向逐步转变为以进口为导向的经济,这样内部市场才能发展壮大起来,人民币才能成为国际货币。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曾经说过,如果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做好未来成为长期贸易赤字国家的准备。也就是说,进口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意味着要逐步放弃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裕。

中国企业国际化希望在民企

中国现在到了转变的历史时刻。长期执行出口导向的经济会相对抑制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要想控制出口成本,工资率增长不能太快,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信贷和融资都要相对廉价,包括土地在内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要扭曲,这样才能支持更多的出口。中国要想成为巨大的市场,国内就需要创造足够的购买力。当要素价格的扭曲逐步得到矫正,收入增长就会加快。只有形成了巨大的购买力,才有巨大的进口能力。国际化企业的希望在民营企业,未来中国跨国公司的主流应该是民营企业。这是因为,民营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有条件和能力成为跨国企业。在我看来,经历了一两代人的创业后,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年轻的创业者、企业家们已经开始具备全球眼光。我最近在长三角的调研就发现,无论是电商还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并不认为这些民营企业家仅仅是由于一些短期的原因往外走,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通过向海外布局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很多人关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走,“外资在撤退”等问题,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其实那些在中国深耕几十年的跨国大公司,总体上还在继续增加投资。真正在离开中国的公司当中,更多的其实是那些在国内面对太多、太强大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而不得不考虑撤离的企业。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也显示, 中国民营企业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是很多公司离开中国的主要原因。总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一定要去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在政策和战略上做出相应调整,更好地让企业能够“走出去”。目前,电商可能是中国出海企业中表现最好的,但走出去的企业不应只有电商。未来,这些出海企业有可能成为代表中国实力的主力军,而这些企业,大多数都会是民营企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