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汇报 | 图源网络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巩固和重塑我国的全球产业链体系,以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出现的改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中国占全球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已经达到五分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枢纽地位。中国不仅出口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等消费品,也出口电气电子设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资本品;而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能源、金属、木材等上游原材料以及部分高科技零部件。为应对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中国的外贸企业有必要化危为机,加大区域贸易和国内贸易转型,大力发展国内供应链金融和国际产业链金融,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及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勤练内功、打好基础。
《2017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指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对全球增长贡献率高达60%,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因此,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东盟等亚洲国家或地区完全有可能打造出比北美、欧盟更有创新能力的全球产业链集群,有效对冲逆全球化潮流。事实上,国家海关总署1-2月数据显示,东盟继2019年超过美国之后,又超越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韩国、日本进口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占16.9%和10.9%,超过了美国的10.5%,而越南、老挝甚至超过30%;韩国和日本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分别占到27.3%和15.8%,远超美国的5.9%。而且,中国自身市场规模巨大,地区发展阶段不同且禀赋多样,中国的外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自身优势,加大国内贸易的数量和质量,加大国内供应链的打造力度,这是完善国际产业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理由忽视跨国公司都无比重视的中国市场。由于产业链上下游许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首先需要解决其融资难和融资贵的老问题,而发展供应链金融正逢其时。
应对疫情,金融不仅仅要考虑助力企业,还要助力产业链的修复和完善。由于企业复工情况不一,产业链的恢复比单个企业的恢复难度更大,因此,这方面供应链金融也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供应链金融指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授信,可以使上下游企业获得低成本的银行信贷,既有助于化解其信贷难题,又能够提升产业链融合度。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有着很好的基础,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国外不同,赶上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和银行积极探寻互联网产业链融资新模式。这种基于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新型供应链金融还可以克服传统融资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全球产业链不仅仅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货物中间品贸易,还包括为这些中间品贸易服务的国际服务贸易,比如技术服务、维修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科研开发、国际结算、保险服务以及国际物流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技术维修相关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诸如国际结算或清算、保险服务等与国际产业链金融服务相关的业务发展还十分滞后。因此,大力发展国际产业链金融是打破“两头在外”产业链现状、不断提升我国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必由之路。国际上产业链金融服务一般是在自由贸易港进行,这里税收低,金融人才密集,金融服务便利。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正在试行的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来承载国际贸易链尤其是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功能,辅之以数字金融、科研开发和国际物流,不断打造与我国世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产业链制造与服务双重功能,以有效应对疫情蔓延与贸易脱钩对我国未来进一步开放可能带来的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