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恢复建院30周年:院庆专访 | 张薰华:家国情怀 大师风骨

  发布日期:2015-09-23  浏览次数:

张薰华,1921年12月出生,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薰华教授1940年在浙江丽水考入复旦大学茶业专业,两年后转经济系。从此,他的一生与复旦结缘。

张薰华教授1945年毕业留校任教,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前后,为接管复旦大学进行工作。同年7月29日,被任命为国立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并兼任常委委员、校党支部行政委员。1962年担任经济学系系主任至1984年(文革期间中断)。多年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兼任校工会主席,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土地学会顾问,上海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5年被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近日,张薰华教授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战岁月

张薰华教授的大学岁月在兵荒马乱中度过,偌大的中国,那时已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进复旦前,张教授就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叫“上海抗日救国协会”的秘密组织,开始向党靠拢。考入复旦后,张教授随校撤退到重庆北碚,那是他永生难忘的艰苦旅程,先是乘一辆破旧不堪的卡车颠簸数月才到重庆,然后坐船两天一夜才到了北碚的学校。

回忆起北碚的复旦岁月,张薰华教授说,正是那段经历铸造了他,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常常只有白饭而无菜,学习资料也很少。但同学们大多进步爱国,张教授一进校就积极参加学运,1944年他加入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复旦进步学生组织“中国学生导报社”。张教授至今清晰地记得组织的宗旨是:勤学、勤练、勤交友,要求同学们在参加学运的同时,务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多交朋友,发展党的事业。正是努力学习不断扩大的视野使张教授觉得只研究茶叶太窄了,他由茶叶产业而对产业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所以在二年级时他转入了经济学系。

接下来张薰华教授就向我们讲述了他解决“抢饭风”的事情。当时是吃饭供给制。学生大食堂开饭时,抢先的过多盛饭,吃不完就倒掉,后来的就无饭可盛,当时张薰华教授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多煮两桶饭放在桌子上,告诉他们“你有得吃,不要多舀,你吃多少你舀多少,不要怕没有。”就此一下出了名。所以,1945年夏天,张薰华教授被推举为复旦大学1945届毕业同学会理事长。 “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都满怀报国之心,学习很用功”,所以后来有不少同学颇有建树,比如当时住他下铺的李达三日后就成了著名的企业家。

抗战岁月

抗战结束,师生们回到上海,在做地下党员的时候,上海的同济、交大、复旦、圣约翰大学四所大学每个学校都有一名教师里的地下党员负责接管工作,复旦就由张薰华教授负责筹备接管工作。接管地址就在复旦的老校门,也就是现在靠近北欧中心的木校门,张薰华教授披着红色绸子走老校门走过,接管复旦,全校师生沿路迎接张薰华教授。当时的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即校长张志让、陈望道把图章交给他,委托他处理学校的工作,张薰华教授就此被任命为国立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并兼任常委委员、校党支部行政委员。

学术耕耘

1945年张薰华教授毕业留校任教,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讲师助教会。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62年起任复旦大学经济系系主任,长达22年(文革期间中断)。曾任中国《资本论》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及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会等多个学会的顾问。多年来,张教授始终专注于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从不松懈。他勤奋工作,以“贱尺璧而重寸阴”自律,刻苦治学,坚持“尊重科学而不做风派”、“应该具有理论的勇气,不做阿谀奉承之辈”,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仰。

张薰华教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战了半个多世纪,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研成果有专著《< 资本论>提要》3卷、《< 资本论>脉络》、《< 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10部;论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租的必然性》等100篇。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资本论〉脉络》和《生产力与经济规律》至今仍为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各专业硕士生必读教材。

张薰华教授对《资本论》原著的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自觉反对本本主义,尊重马克思主义,又不把马克思当作神。在钻研原著的过程中,他发现马克思在计算中有一些笔误,于是在198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是中国理论界第一人。这篇论文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理论界结出的硕果,其价值远远超过内容本身,人们公认这篇论文所体现的正是马克思本人一贯表现的科学精神。

张薰华教授提到:像马克思《资本论》中第一传第一章第一节中,马克思讲:“商品需要的劳动生产力,变动而变动。生产力也是由各种因素改变,其中包括工人平均受到科学发展水平和工业上应用的程度,生产的规模以及自然条件”。就是这么一段话,也包括很多内容。首先他要有条件,我们现在讲的生产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商品在市场上,就是此意。还有自然的条件,生产一个商品它的自然条件是什么条件呢?自然条件就是,自然就是生态的自然,自然的话提供资源,提供人。所以人和自然结合在一起,这个社会生活力就形成了。因为人就是劳动力,这个资源就是生产力提供的资源。那么这两个结合起来就生产产品,这个产品怎么样呢?生产多还是生产少呢?这是看你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高,那么这个生产的产品就多了;劳动生产力低,就生产少的。那么生产力又由什么决定呢?其中包括工人的熟练程度,科学的方法,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构,生活规模和效率,以及资源环境。这里面包括生产力要看科学发展水平和他工艺上的应用,就是工业各种化学工业等等怎么用。这个科学的发展水平是靠知识分子、科学家,所以就这么一段话,马克思就讲到了由自然条件提供的资源,比如水、有矿物质等等。

张薰华教授虽然退休多年,但依旧心系经院,心系经院学子。他嘱咐年轻学子:首先最关键的是要自己学好。自己如果不想学好,那就没有办法。其次有好老师加以启发,同时听老师讲课,你也要考虑他讲的东西哪些是好的可以接受的,而不是去全盘接受,自己要有主见,学会分析,而不是随风倒。同时张薰华教授还劝诫经院学子知识面要广,学文科也要懂得理科。

张薰华教授以自身经验劝诫青年学子知识面要广博,张薰华教授虽年事已高,可提起热爱了一辈子、钻研了一辈子的《资本论》,却神采奕奕,《资本论》的每一字每一句均已深深刻印进张老的心中,大师风骨,高山仰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