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晚,“天文讲座-宇宙中的黑洞”于第三教学楼3209室成功开展,本次课程的主讲人是来自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李向东教授。
2019年4月10日,备受瞩目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M87椭圆星系中心黑洞的阴影图。这看似普通的一张图中却包含了许多物理故事和天文知识。李教授由此热点话题带领我们展开黑洞真相的探寻之旅。
旅程之始是探究“什么是黑洞”。早在18世纪,地质学之父米歇尔就设想过暗星的存在,他想象出一种质量极大的天体能束缚住光子。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解决黑洞定义问题:黑洞就是时空弯曲的极限、时间的边界。黑洞是“完美的天体”,它只有3个物理量——质量、电荷、角动量。它将其他信息“藏”在了自身内部,形成了信息不守恒的表象。
接着,李教授用动画让我们了解“黑洞形成的过程”。恒星级别的黑洞来源于大质量恒星,它们依次经过红超巨星、超新星的生命阶段后,质量较小的塌缩为中子星,质量较大的坍缩为黑洞。而星系级别的黑洞则是由黑洞不断吞噬增大产生的。
最后,他将生动的科学探索史穿插到讲解中,为我们普及人类早期“寻找黑洞”的历程:奥本海默20世纪30年代首先预言黑洞的存在。1933年K·G·央斯基首次发现来自银心的射电辐射,20世纪50年代人类用雷达探测射电源,将它们命名为类星体,俄罗斯科学家M·施密特预言类星体的大小。当代关于黑洞的研究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科学家先运用开普勒效应在光学波段寻找伴星,再在X射线波段搜寻黑洞;或通过长期观测黑洞周围恒星的运行轨迹来预测超大级别黑洞的位置;或通过引力波探寻双黑洞。
研究黑洞的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黑洞本质是研究黑洞视界,但人类不会只满足于得到“二手材料”,人类将永远被奇幻的黑洞吸引,去探究那未知的世界。
同学们通过讲座学习到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眼界,重拾了童年对宇宙奥秘的向往。相信同学们会怀念这次美妙的黑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