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联系我们

-电话:

55664251(本科生)

65643132(研究生)

65741490(学生党建)

65643970(就业/生涯发展)

65643131(三助/国际学生)

-Email:

econinfo@fudan.edu.cn(本科生)

econgraduate@fudan.edu.cn(研究生)

econcareer@fudan.edu.cn(就业/生涯发展)

地址:国权路600号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310室


首页 / 学生天地 / 经院事 / 新闻中心 / 正文

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责任——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经院学生有感

  发布日期:2017-04-10  浏览次数:

一、讲座回顾

习优良校风传统,造经院优秀学风。为响应学校开展的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校学术委员会同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在2017年上半年集中举办系列专题讲座。第一场讲座于4月7日下午举办,由历史系老教授姜义华老师为广大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弘扬复旦优良传统,推进历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讲座,经院组织80名学生积极参加了本次活动。

姜老先生的讲座侧重于学风方面,他从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求学于学校历史系讲起,回顾了陈守实、周谷城、谭其骧三位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以及生活诸事,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复旦先辈们的优良学风以及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姜老先生还对史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结合、中国史与世界史兼顾、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研究当下与研究未来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姜老先生主要谈的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学风,但其精髓对我们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的研究生们同样重要。他的讲座殷切地勉励了广大学子们在做研究的道路上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责任。

二、学生感想

李世彦(16博士)

今天听了姜义华老师讲的有关学风建设的讲座,感触非常深。作为一个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而要做好研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好的学风。什么是好的学风,姜老师的演讲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沉得下心来,多阅读各类著作,尤其是要多读在学界思想史上经得起考验的思想,不要一味地求新求独特。第二就是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门学问,每一个知识,都有其适用范围,并不存在普世真理。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要结合本国的情况。因此要对于现实进行考察。第三就是不迷信权威,而是迷信真理,不盲目夸大,而要实事求是。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只有真实的,才能够对于现实有指导的价值。

李玉龙(16博士)

今天在逸夫科技楼报告厅,聆听了姜义华老师关于“弘扬复旦优良传统,推进历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讲座,作为学校开展的学风建设系列讲座的一部分,此次讲座对我们以怎样的思维和态度做研究具有很积极的启发意义。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今天的讲座中,姜义华教授首先回忆了复旦大学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讲述了复旦大学历史上这些大师的人生故事。在学术道路上,虽然经历了苦难、挫折,复旦历史上的这些大师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是学术思想的灵魂,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做研究,意味着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来做研究。其次有做好研究,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有恒心和耐心,不断的积累。要不断思考和追问,力图对现象和问题给出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在年轻人比较浮躁,总是急于求成,这种心态对于做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刘文虎(16学硕)

下午,姜义华教授为广大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弘扬复旦优良传统 推进历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讲座,这也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的第一场。姜先生从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负笈复旦历史系讲起,回顾了陈守实、周谷城、谭其骧等诸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年轻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复旦当年的优良学风、严谨学术,并对史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结合、中国史与世界史兼顾、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听后,让人如沐春风,更感受到一份不小的责任感。比如,姜先生谈到做学问要有世界眼光,目光要放长远,不能仅仅囿于一时一地的得与失。做历史研究要对国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坚持信史,拒绝伪史。比如谭其骧老先生,他当时坚持拒绝给曹操翻案,虽然这与郭沫若等一些中央领导的意见相左。在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在对待边疆地区的大小、台湾隶属中国的历史等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尽管与当时一些中央领导的看法不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了解真实的历史,不粉饰,也不污名化。谈到当下的学风,姜先生说,当下干扰多了,项目多了,研究可能不再那么严谨,我们要继承复旦以往的优良学风,坚持严谨的学术规范。虽然,姜先生的讲座主要谈的是历史学研究,但其中谈到的学风与学术规范问题,对我们其他学科的研究生们同样重要。在今后的学术路上,我们要坚持求实、严谨、踏实的学风,研究中国当下的真问题,做顶天立地的大学问。与诸位共勉。

谢和志(16金融专硕基金班)

谭其骧先生对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受到很大的触动。“做历史研究,首先要对国家、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去改编历史,要给国家、人民提供可信的历史。” 因此,学风问题首先是一个责任问题,学风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构建高度的责任感。只有意识到自己有怎样的责任,才不会以游戏的态度去对待研究对象,才不会轻易地得出研究结论,才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王海南(16金融专硕基金班)

姜教授讲到做学术研究要有理论思想,缺乏大理论大思想的指导,只能沦为工匠式的研究。姜老师的这段话很有高度,对当下很有针砭时弊深意。但我认为,更现实地讲,大思想大理论大情怀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工匠可以批量培养出来,但具备大思想和高超理论素养的大师毕竟是稀缺的。当前中国社会不管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呈现出一定的浮躁气息,并不是说提出大思想大理论就能解决问题。总理提出塑造国人的'工匠精神',培育'匠心',更具有普世意义,当千千万万个优秀'匠人'涌现在各行各业,散布于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日可待,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也不再遥远。此外,姜教授提出历史研究既要做好微观层面同时也要做好宏观层面研究,要有宏大的眼光和情怀,高瞻远瞩,谋划未来。我想这对我们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作为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的一名学子,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项经济政策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更要注重对宏观大势的研判,因为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微观上成立但宏观上不成立的现象,这方面要深入研究。

马若楠(16金融专硕非基金)

年近80岁的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老师结合自己先生的故事与学问体悟,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了“弘扬复旦优良传统,推进历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内核。先生回忆三位历史学前辈做学往事,点出要“注重一手资料、重视理论根基”、“放眼未来和大局、联系宏观与微观”、“字字珠玑、精准用词”等学术学风要求;其实,先生的分享与我们论文写作和投资实践的道理着实相同——能否贯通所学,付诸实践,夯实专业?能否辨清“人类简史”,精深微观,着眼宏观?能否全文斟酌,了无冗余?着实值得我们深思。感恩先生,也感激复旦,让母校深厚的治学传统和做学要求再次启迪我辈心智。

张丹旭(16保险专硕)

今天听姜义华先生的讲座,由于从医院回来得晚了点,所以有一部分内容没能现场聆听到,甚感遗憾。庆幸先生讲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是没有错过。姜老先生一直强调,我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一定要坚持真史,绝对不能为了迎合当下需要而虚构“历史”。要对历史本身有敬畏之心,要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给国家和人民提供一个非常可信的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真正的历史可以出真知。可是,“真实的历史”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绝对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绝对的,记录这些事件的却是有着主观思想的人。所以我们只能够从各种史料当中去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比较,以求得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性。这个不断研究,不断比较的过程,正是对我们学风修养的一大考验。我们到底有没有意识到研究的价值,有没有意识到研究的责任?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探索,更加应该是对现实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历史的价值。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研究当下切实的问题,真正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