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革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增长困境与出路
袁志刚 |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教授
来源 | 8月21下午“2016望道讲读会上海书展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稿
今年暑假我刚刚到欧洲访学,我在法国碰到了很多大牌教授,包括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包括巴黎一大很多教授以及一些左派学者。我与他们有很多交流,其中也讨论中国问题。今天上午的话题是讲全球治理,接下来我结合国内外的情况讲一讲经济问题。
首先,从全球的情况来看,现在经济到了一个真的很难走出来的状态,2008年危机到现在,全世界都在用量化宽松,货币发行都到了负利率的时代。英国脱欧以后,英国采取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货币,英镑贬值,利率负值,日本也是这样,欧洲接下来意大利银行坏账率很高,会出问题,脱欧以后欧洲大陆的反应比英国还要厉害,我们反思一下2008年的危机为什么走不出来?世界上最大的变化,是全球总需求吸纳不了总供给,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
我们比较1929年至1933年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危机,这次危机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反思这个问题,其实1929年至1933年金融政策完全失误,导致了大箫条,美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达到25%,意味着4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失业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一直到二次大战。二次大战以后,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我们现在归纳一下,比较1929至1933年,它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
第一个特征当然是战后重建——马歇尔计划。大家都知道,在战争当中,英国、法国、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无论是铁路、基础设施还是工厂、桥梁等等,都炸毁了,重建过程马上就把过剩的产能利用起来了。
第二个特征,1945年后全球收入差距缩小了。这个很有意思,现在来看,大概就是40年中叶代到80年代,经济学上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原来收入差距很大,一直在上升,马克思主义时代是最高的,工人们过得非常苦,大家都可以看到《悲惨世界》等等这些作品的描写,但是二战之后,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了。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时代。为什么缩小呢?我这次在法国碰到很多左派的学者,他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功劳,长期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1945年以后,福利、税收、对资本的收税、征税起到了很大作用,转移支付对收入均等化起了很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什么?1945年以后有一个“baby boom”时代,生了很多小孩,人口结构一下子年轻化,最重要就是一个概念出现了,叫中产阶级。这次刘主席让我推荐两本书,我推荐的一是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M型社会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昨天跟美国来的教授一起吃饭,我们聊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中产阶级消失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占比从60%多到现在40%多,从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演变到现在的M型社会,富者越富,穷者愈穷,中产阶级有一部分降为中低收入阶层。日本为例,一个家庭600万日元的收入,汇率换算后也就是三十万的人民币,以东京的物价水平怎么生活?
这次美国大选就表现出这种分化,当一个社会中间层的中产阶级开始分化的时候,Common Sense没有了,一定是极端化,无论是Sanders的选票也好,还是Trump的选票也好,全部都体现的是极端的。资本主义的民主,真正好的时代,要有非常好的人口结构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好的人口结构、没有福利社会,没有中产阶级,事情将比较麻烦,这次脱欧就表现了这个问题。
我跟法国许多学者聊,他们都说以前都不会认为英国会脱欧,包括主张脱欧的这帮政治家,他们其实也是炒作,一旦脱欧以后,全部都逃走了,觉得这个烂摊子不能收拾了。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从专家的角度,从绝大多数的政治家的角度,都认为不应该脱欧。但事实是脱欧了,而且脱欧以后的选票是这样,越落后的地区、越没有全球化的、在全球化过程中获益最少的、边缘的地区脱欧票很多,伦敦肯定是不脱欧的。
还有年龄结构,老人愿意脱欧,现在的年轻人火气很大:70岁、80岁、90岁的老人都有投票权,但我们年轻人还有40年、50年,我们应该享有更大的投票权。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1929年至1933年的危机走出来,中产阶级的收入均等,还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特征,那个时代,就是技术进步特别快。那个时代,很多企业,刚刚讲到的创新活动,在美国和欧洲的企业里非常普遍,创新非常快。
还有政府的财政政策起了作用。但80年代以后,问题慢慢严重。2008年以后,几乎没有财政政策。发达国家没有财政政策,现在世界上大牌的诺奖获奖者比如说斯蒂格里茨等等,稍微有点左派倾向的,都主张政府启动财政政策,现在西方财政到了天花板,债务非常高,没有财政政策的话已经没有办法了。
再讲到收入分配,为什么会出现M型社会呢?我们归结一下,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资本,资本所得比劳动所得增长快得多。这是皮凯得的结论。我们国家也蛮有意思的,现在我们的负债水平是多少呢?是GDP的260%。2015年中国GDP70万亿,如果按70万亿的260%来算,就知道我们的负债有多少了。
然后再算一个数据,我们每年的GDP增长不到7%,70万亿如果增长7%是多少?一年5万亿的增量,用5万亿的增量去付260%的利息,把这个利息定义为最低的,比如说3%,一年5万亿的GDP增长全部付息还不够。那么劳动的收入有可能增长吗?如果要维持这个债务利息,除非降息,如果不降息,劳动者的收入不可能增长。或者劳动者的收入在增加,但赶不上通胀。
所以全世界到了很严重的问题,动不动发钱,印钞票,印到最后全球杠杆率非常高。全世界这几年都在讲降杠杆率,deleverage Ratio,但最后杠杆率都又上去了,全世界的杠杆率又上去了。这是现在世界上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金融。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互联网导致了赢者通吃。英文就是Winner Take all。现在由于软件产品的应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非常多,比如说超市里面的条形码,搞条形码的人很伟大,省多少力,他搞出来可能赚很多钱,但是超市的售货员的劳动越来越简单,就刷一个东西就可以了,心算也不要了,开个玩笑,最后这个工作哪天让猴子来做,可能也能做。
在收入分配上导致的结果就是前面的群体收入越来越高,后面的群体是竞争性的低工资。这个也很麻烦。电影明星里面,以前二、三流的明星都能生存,现在只看一流的,而且一流的赚钱不得了,包括做广告的钱全都是他们通吃了,将来哪一天到教授那里,你们所有的课去网上看,我们就没饭碗了。MOOC,现在有MOOC。
我再回到我们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发生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外部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刚刚分析了,2008年后的外贸增长几乎停顿,尤其这几年零增长。原来中国受益很大的就是FDI,全球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现在这个布局也基本上缩的越来越慢,新方向没有了,重新的投资都是在并购。
美国本来是全球化的领导者,现在它变成了拖全球化后腿的。它不断的提出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且现在这两个总统候选人都反对TPP,都反对进一步的全球化。这次英国脱欧,也是反全球化的趋势。所以现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力量对比,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对于中国来讲,这些东西保持了中国过去三十几年最为辉煌的,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所带来的增长与动力,现在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中国加入WTO以后增长是非常快的,2001年重要的贡献就是中国融入世界,我们外贸的出口增长30%左右,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阶段我们也要总结。
中国在做轻工业产品的阶段,也就是鞋子、服装、纺织和塑料玩具等这些轻工为主的主体的时候,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真的很大,欧洲、美国的人民,普通消费者觉得价廉物美,所以大家对中国感觉很好,中国七亿五千万的劳动力以很低的工资加入全球化,其实给全球带来很大的贡献。
我80年代末在国外读书,欧洲没有通胀,每年都是2%左右的价格上升,而且每年都是暑假后,9月份地铁价加点价格,价格都是2%左右。70年代以后价格上涨趋势消失了,谁贡献?中国人贡献,中国人的工资是低的,日本人觉得是通货紧缩了,其实就是我刚刚讲的那本书的作者讲的,是因为全球低价的劳动力加入到全球化,价格重新洗牌,让全球人民享受到好的生活。
但等到2000年翻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以自己的住房的改善、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水泥钢筋大量的使用为支撑,全球化中,中国人对世界的影响慢慢有点变化了,变化在哪里?石油价格上升,铁矿石价格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当然少数国家获得好处,澳大利亚、巴西、资源出口国家非洲国家受到了好处,但带来了美国在2004年左右的升息,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带来的还有环境的影响。
所以大家现在对中国人有点担心,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13亿人口,现在人均GDP才20%~30%,到50%~60%,13亿人一开汽车,这个对于地球的压力,多多少少有点大。
听众提问
第三个阶段,就像刚刚所描述的,我们要创新,我们的生产要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那美国人和欧洲就紧张了,你做价值链的高端,那我干什么呢?欧洲还有老龄化的问题,还有这么多的移民的问题,低端的被中国抢去还心有不甘,现在再来抢高端的?所以说矛盾肯定是存在的,我相信上午全球治理的困境和出路分析了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环境。
下面讲讲国内的。国内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新常态”或者是潜在增长。我们现在的低速,还不是这样。“新常态”是什么?就是潜在增长,潜在增长到底是多少收入?到底是8%、7%还是6%,甚至更低5%?有很多的观点,林毅夫有他的观点,蔡昉有他们的观点,还有国外不同学者的观点。
正统教科书的观点很简单,决定潜在增长的一个是劳动力因素,我们分析中国未来劳动力会有什么大的变化?首先独生子女政策肯定是大的变化。将来的老龄化是一个变化,这个对于潜在增长肯定是影响很大的。所以我开玩笑讲,我们最大的供给侧改革,是突破了独生子女政策。甚至我觉得力度还可以大,全放开力度都不大。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因素,决定潜在增长的是资本形成。从长期的来看,现在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出了哪些问题?就是过去几年我们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错配。现在资源错配,大家都集中分析产业结构的问题,入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其实所有制结构上讲也是错配的。
对深圳和上海,我深有体会,深圳现在的增长真的很快,所有好的东西都出在深圳,上海所有制的比重里面,就是央企,国企、外企,民营的比重很低。深圳几乎90%都是民营的,而且这个城市很年轻。还有一个错配,就是区域间错配,2008年以后,中西部地区建了大量的鬼城,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低迷,表明资源在那里配置太多, 中西部配的太多。上海、北京配的太少,房子还不够用,再有就是土地限制。
所有制的错配,区域的错配,产业当中的错配,我们的资源的错配,反映出来的是金融领域里面的泡沫占的越来越多,比如说中西部的地方融资平台,不可再持续。因为这些阻碍,新的投资不知道落在什么地方。现在银行控制机构贷款,宁愿给消费者贷款,甚至宁愿贷给白条融资,什么是白条,信用卡里面没有钱的,你拉吧。
银行很开心的,因为这部分的贷款利息很高,可以赚很多的钱,而且中国的老百姓蛮老实的,透支也就透支这么两天,一两个月,因为他们知道利息很高,不敢透的,但有的时候买一个东西,就差几千块,“我就透一下”,很开心,因为他也就是借几天,但对于银行来讲,规模很大了以后,收益率很高。但贷给国企利率很低,谈判也没有空间。所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非常差,所以把潜在的水平拉低了。
最后就是技术增长,技术进步,这些年中国经济不乐观,这是一个长期问题,也是一个体制问题,最近很多的学者,尤其是复旦的年轻学者做很多的研究。国家很提倡创新,但是创新的资源是错配的,不该创新的地方拿了很多创新的钱,真正要创新的单位拿不到钱。这就是政府之手,中国长期的改革不切断政府之手,中国的结构问题永远存在,不可能好,这是长期的问题。
再讲讲短期的问题,我完全同意刚刚周振华演讲的观点,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增长,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七月份的数据是非常令人担忧的,13亿人口的消费还可以,我们现在不是需求侧的问题,比如说医院、学校、幼儿园,这个领域的供应量都不足,老百姓想买买不了怎么办?送孩子出国了,其实送出去留学的队伍,年纪越来越小, 而且大量的生活方面的钱都被外国人赚了。出去首先要解决房租,要解决吃饭。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自己提供好一点的教育呢?我们教育一定要搞成这样子吗?包括医疗,也是这样,我们的理财也是这样。我们慢慢变成银发一族,但前提要把我们的钱管好,现在去香港买保险也不允许,人民币流出去太多,外币流出去太多。整个服务业上台阶的东西太少。
我们现在更多的问题是投资的想法,从短期、中期波动来讲。现在知道整个投资增长,七月份到了八点几的水平,这是很低很低的,中国历史上,2000年我们高歌猛进的时代都是20%几、30%几的增长,现在急剧下滑。
投资里面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设施投资,现在数字还可以,大概16%、17%,原因就是政府之手,但政府最近财政也动不了很多了。然后房地产投资,开发投资,也下来了。最近,有两块地价创新高,尤其是上海,成为了全国的评论目标,但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确实下来了。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下降中,再分一下,民营投资下降,这背后又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如果家里有人做企业,尤其有人做实体经济的,你们跟他们聊聊为什么不投,他们觉得实体投资回报率这么点,钱还不如放在房地产上面,放在资本市场上面,赚快钱。
现在全民都在赚金融市场的钱,统计指标上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我们来看M1和M2,现在M2的增长速度非常低,只有10%,而M1的增长有25%,中国的M1不统计居民的活期存款,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长25%是什么概念?就是企业把钱都放在投机上。即不投入到实体,自己也不用。干什么?就是投机。就是看有什么短、平、快的钱好赚。
我们这几年所谓的经济转型,所谓的金融发展,盲目地讲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的丰富、金融市场的建设,建到最后,出现什么情况?金融不为实体服务。
金融不为实体服务,金融是什么?就是赌场。美国纽约也可以作为赌场,纽约的金融中心某种意义来说,为全球服务,上海的金融中心为谁服务?服务半径很小,老外不在上海做金融,这样一来,金融的收益严重影响了实体的发展。问题很多、困境很严重,需要突破,最重要的突破在哪里?就是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如果去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哪几波TFP(全要素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增长率快的年代?第一波就是农村改革,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上升;第二波就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1992年;第三波就是朱镕基总理的改革,1998到2002年做了很多的改革,他真正做了供给侧的改革,比如说房地产的改革、国企的抓大放小、银行的改革、分税制、坚定不移加入WTO,等等,使得我们2002年后经济高速增长,但在这个增长过程中,政府还是太强。
我们有时候还有很多争论,为什么政府不能太强势呢?用国企实现中国梦不可以吗?我们看看历史教训,当年苏联跟美国竞争的时候,其实好东西他们搞出来也不少,他们卫星上天不比美国晚,军事方面不比美国差,但最后他们不行,为什么不行?两个字,效率。一个国家的经济,能不能冲到最后,中国梦能不能实现,一句话,效率!效率为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