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二十五——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3-11-04  浏览次数:

2013年10月29日下午13:30-15:0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经济学系张晖明老师主讲,主题为“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研究”。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在报告开始,张老师从名称由来、成立背景、角色定位等方面对淡马锡公司进行了详尽介绍。14世纪时,新加坡岛上有一座小城叫淡马锡,“淡马锡”一词是马来语“Temasek”的音译,意为海城。淡马锡的设立背景可追溯到新加坡独立之初。1965年,新加坡创设了经济发展局,进入一般商家不愿涉足的高风险、高投资领域。1968年,经济发展局被重组,财政部接手这些投资。1974年6月,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这些投资便归入该公司旗下。该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将政府作为所有者与股东的角色与其作为决策者与市场监管者的身份区分开来。

张老师强调,淡马锡以私人名义注册,是一家享有豁免权的公司,由财政部全资拥有并向政府纳税。该公司在董事会的指导下,完全依照商业审慎及灵活性来持有和管理资产。除非与保护淡马锡过去的储备金有关,新加坡总统或政府不参与企业投资、脱售和商业决策。在政府授权下,新加坡开发银行等35家国联企业的股权(总额达3.45亿新元,目前还保留12家,其他均已脱售)均由淡马锡公司负责经营。自2004年起,淡马锡对外公开发表公司年报,公布集团财务概要及投资组合业绩,揭开了这一“最神秘的公司”的面纱。2002年之后的10年间,企业投资资产总额近1400亿新元,脱售资产总额约900亿新元。自1974年成立以来,股东总回报率年平均达17%。

接下来,张老师分享了对于淡马锡公司的研究成果。他分别从发展阶段特点与政府行动、国资管理组织形态与国资使命关系、政府市场关系与国资监管形式、国资行政性与商业性使命关系处理、国资监管的人格化处理这几个点,阐释了淡马锡公司经营模式值得学习借鉴的因素。他又从体制演进的背景与路向,政资关系处理中的“人格”处理,市场机会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该模式在中国难以适用的原因。另外,张老师还指出,我们需要厘清财政部与国资委之间关系、淡马锡与控股公司(投资公司)之间关系、国联企业与国家出资的企业、国资存在领域与计价核算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淡马锡经营模式的借鉴意义,张老师从国资管理改革这一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国资管理改革的难点在于产业开放和准入、资源定价、人事配置和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原则命运等问题。国资改革要在新发展战略策略下推动:从“增量推动”到“整体(区域)推进”;从“国有企业”到“国家出资的企业”;从“国资管理”到“政府理财”;实行“分类管理”。张老师还谈到“新视野”下的对于国资国企的一些深入的思考:“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国有资产配置需要联系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和区域发展使命;从“政府理财”视角管理国有资产;采取“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不一定表明“主义”属性等。最后,张老师对于国资在转型发展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发表了看法。

在张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之后,严法善老师、陈庆池老师、李洁明老师、张中祥老师、封进老师、尹晨老师、周翼老师、高帆老师、李志青老师、樊潇彦老师、冯剑亮老师、方钦老师、陈硕老师、齐倩茹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张老师进行了交流,包括国联企业组织机构、新加坡的顶层设计在中国的适用性、中国国企利润的上缴比例、上海港口与新加坡港的竞争性、上海自贸区三年见成效的衡量方式等问题。此次学术报告会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