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系列讲座 / 正文

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35期:“新滞胀”环境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发布日期:2016-05-31  浏览次数:

2016年5月17日下午1:30-3:00,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35期在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泛海楼714会议室举行。世界经济研究所孙立坚教授应邀做了题为“‘新滞胀’环境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学术报告,就中国目前是否处于“新滞胀”以及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世界经济研究所干杏娣教授应邀对孙立坚教授的报告给出了点评。报告会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孙老师首先通过一系列疑问引出了研究的背景:我们处在通缩的时代吗?为何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那么有限?非传统QE政策带我们走出“流动性陷阱”了吗?货币供给到底谁说了算?“权威人士”意在如何?最近一段时间,M1和M2剪刀差与社会信用扩张、固定资产增速以及股市相关性很小,而与房地产销售增速高度相关。对此,孙老师判断广义的“滞胀”已经发生。接下来,孙老师分别通过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来说明货币政策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时期对货币政策的创新值得借鉴:一方面,在2009年降到零利率之后,选择以利率期限而非利率本身作为中介目标,大量购买长期债券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降低远期利率;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住房抵押债券来帮助美国劳动力迅速处理不良资产。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期间,由于物价并未出现显著上涨,因此政府和学界一致认为通胀并不存在,仍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最终由于房产税的征收导致泡沫破裂。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利率市场化并不能完全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而由此产生的全民理财却会推高实业的融资成本,而这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发生“新滞胀”的风险。这里的“新滞胀”是指,政府救市导致流动性的泛滥,刺激需求失效但却加速产业空心化,而民众的预防性储蓄又推动资产通胀。最后,孙老师认为政府应当盯住广义通胀,而货币政策只能管理物价,同时货币政策应该与市场积极沟通。引导预期需要构建“收益率曲线”的债券市场,打造货币政策介入的抵押资产市场,打破风险资产的刚性兑付(避免庞氏骗局),非常时期资本账户的有效管理等,这些都是货币政策的优化方式。

在听完孙老师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精彩分析后,干老师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然后,她提出了两点问题:货币政策到底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当前中国的资本外逃可能来自货币政策的因素较小,更大的原因来自社会对中国经济缺乏信心。在后面的讨论环节,参加报告的陈建安教授、唐朱昌教授、沈国兵教授、范剑勇教授、王永钦教授、罗长远教授、胡荣花副教授、刘军梅副教授、何喜有副教授、汪思海副教授、唐东波副教授、谭之博博士、葛劲峰博士等分别基于自身的研究与孙老师进行了互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