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下午3:15—5:0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第329期复旦经济论坛。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敦分校经济学副教授肖丰做了题为《The Rise Of China—Impacts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的报告,论坛由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主持,经济学系的其他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参会并进行了讨论。
肖丰副教授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重点讨论了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权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而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也在法律层面明确要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这些表明中国经济的产权结构已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第二,金融系统。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采用的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了股票市场,但迄今为止金融体系中的银行融资仍占有主导型地位。从绩效的角度看,银行效率在不断提高,坏账率也趋于下降,这种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对中国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第三,出口贸易。中国并非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其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和消费等内需。美国的贸易逆差并非源于中国的汇率低估,即使在中国汇率提高,“中国制造”退出美国市场,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产品也会涌入美国,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贸易格局。当然,美国逆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向中国的出口具有较多约束。
第四,收入分配问题。从基尼系数来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由相对拉大趋势,现在已超过了美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这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教育回报率的上升。同时,肖丰副教授认为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性很重要,如果低层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社会高层的人可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负面后果。
第五,环境污染问题。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省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严重的污染,后来再进行环境的治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经济体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均在提高,这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条件,因此存在着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对中国来讲,是否存在着跨越曲线拐点而实现增长背景下的环境改善,这需要持续观察。
讲座结束之后,石磊老师、张晖明老师、戚顺荣老师、高帆老师等就中国的金融体系、人民币汇率、收入分配问题与肖丰副教授进行了交流,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