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 范剑勇 教授 2010年12月23日
改革开放前25年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产业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开始向中部地区、北部沿海地区扩散。
以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加总后的工业增加值为计算对象,1998-2007年间沿海地区(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辽宁省计入东北地区、广西计入西南地区)的产出占据全国的份额达到60%-66%,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地带。但从变化趋势上看,东部沿海地区(江浙沪)与南部沿海地区(琼粤闽)的制造业集中趋势在2004年就停止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出份额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30.3%后快速下降为2007年26.7%;南部沿海地区的产出份额从2000年21.5%一直缓慢下降到2007年19.2%。
北部沿海地区(鲁冀)产出份额从1998年的13.6%上升到2005年的17.2%,之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而中部地区(鄂皖赣湘豫晋)制造业产出份额先从1998年的15.6%下降到2004年的12.5%,而后又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6.0%,上升幅度为3.55个百分点。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在2004年以后其产业平均集中率也略有上升,但幅度仅为0.7-0.8个百分点。西北地区的上升幅度只有0.08个百分点。因此,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主要方向是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在2004-2007年期间,产业份额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是中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份额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61与1.2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与江苏分别下降1.86和1.15个百分点,浙江仅下降0.6个百分点;而广东省下降1.08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上升幅度也不均衡,在3.55个百分点中有1.94个百分点是由河南省贡献的,0.9个百分点是由湖南省贡献的,其余4个省份加总后仅贡献了0.71个百分点,而山西省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北部沿海地区中的山东省上升了0.96个百分点。因此,总体来说产业是从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向北部沿海地区的山东省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与湖南省扩散,尤其是以河南省为甚。
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区域(含市辖区、县级市)之间的分布来看,各行业的分布相当集中,以基尼系数衡量这种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大多数行业达到0.8-0.9,表明多数行业都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擅长于该产品生产的县级区域,如化学纤维业、烟草制造业业等行业的基尼系数都达到0.9以上。这揭示了国内市场达到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一体化状态:每个县级区域只专业化于其擅长或其要素富含的产品进行生产,并供给国内或国际市场。
经测算,县级区域的专业化指数在1998-2007年期间非常高,且其数值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之中;专业化指数处于0.8-1高水平区间的县级数量也从2000年144个缓慢提升到2007年217个。以上情况说明县级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有加深趋势,国内市场一体化处于较高水平且有不断提高,这有力地回击了国外媒体与专家质疑中国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国内市场有走向“非一体化”危险的论调。
如果能够按照市场规律顺利地引导产业从原先的集聚区向其周边地区转移与扩散,那么地区间收入差距将出现下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始于2004年的缩小是与产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存在密切关系的。一系列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诸多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中部地区”对于缩小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目前政策是倾向于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道路,体现为放宽外来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门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等政策举措上。但是,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平原土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2%弱,这就要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而中大型城市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远大于小城市或镇;二是专业化特征明显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风险较高,一旦不能顺利实现向综合性城市转型的话,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曼彻斯特专业化于纺织品生产,并在世界市场中占领较高的份额,但其未能实现从专业化纺织品生产向其他行业并举的综合性城市转型,最终走向衰败;三是从城市体系的大中小城市不同的产业选择来看,层级越低的小城市越可能专业化于某种制造业产品生产,层级往上提升的城市越能提供产品多样化的生产,直至高端的金融、贸易、技术咨询等服务业产品。
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处于城市体系末端的县级城市或镇,其专业化于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是合理的,但是专业化的产业特征注定了其必将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在我国2010个县级经济体中(2004年末数字,扣除市辖区以外),不可能全部将县级城市顺利转型为产业多样化的综合性城市或中型城市,以其让这2010个县经过锦标赛式竞争形成少数几个较大的县级城市或中等城市,不如选择现有283个地级城市进行扶持,让外来人口扎根于处于这些城市体系中级水平的地级城市,发展和壮大地级城市,使之提供县级城市不能提供的相对高端的制造业产品或金融、技术、管理等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