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新民晚报:张晖明——自贸区有望激发“创业大繁荣”风潮

  发布日期:2014-11-18  浏览次数:

20141024星期五新民晚报 B1

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0/24/content_33_1.htm

张晖明:“负面清单”释放创业空间 记者 张钰芸 文 胡晓芒 摄

城头启思录

创业已成热词。

奋勇向前的创业者们,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创业者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他们;哪里有市场空白点,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补缺”。假如创业者瞄准的是“创新事业”,再搭上自贸区制度红利“顺风车”,其澎湃激情将释放于宽广天地。

创业者+大胆创新,植根于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的沃土,必将开出中国转轨经济的繁花。本期金融城周刊专访的是张晖明教授,他提出了一个新颖观点:大众创业是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新动力。上海自贸区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创业、创新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下海者”是勇敢的,一些人获得成功,成为“富一代”。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在众多创业者、创新者之中,也必将诞生不少成功者。 ——编者

是什么激发个人在自贸区内创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可估量。过去我们是审批制,企业能够做的事情都在这个被审批认可的圆圈里,而在上海自贸区推出2013版、2014版负面清单后,圈里的是企业不能做的事情,而圈外的无限空间都能发挥,大大释放了劳动者创新、创业的体制空间。

而在负面清单背后,意味着政府权力的“瘦身”,通过自身改革,给市场让出更多空间,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上海自贸区在创业准入上的宽松度很高,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来说,从审批制到备案制,不仅意味着少敲几个章,少等待几个月,还有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的节约。 ——张晖明

张晖明认为要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大众创业是经济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张钰芸

人物简介

张晖明,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副理事长、上海市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产业发展经济学、区域发展经济学。

个人观点

张晖明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上海有条件出现自己的“马云”。“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创业空间是很多的,新建小区附近的社区商业就很适合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市民生活是中小企业最基本的生存土壤。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起点很低,但这样的起点同样可以培养创业者,让他知道如何适应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生存,提高发现市场的能力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在起步阶段培养好了“水性”,今后才能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当然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更多的配套条件,比方说法律保障、融资条件、风险分担等,孵化出一个个有潜力的创业项目。

去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大大小小的公司纷至沓来,想要在自贸区这块改革的沃土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既有发展成熟的规模型企业寻找新机遇,也有从零开始的小微企业在此创业。一年后,这股“创业大繁荣”的新风潮依旧扑面而来。

“政府部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搞权力‘瘦身’,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作用不可估量。”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自贸区释放的政策红利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创业、创新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高层冀望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之一。

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创新活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目前我国劳动力数量仍处于上升时期,13亿人口中有7-8亿的劳动力,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释放出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而在就业乃民生之本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以创业带动就业。”

张晖明认为,一个人的创业实践,必然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相比被动的就业,主动创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下,创业是一种正能量。“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个人创业精神普遍不足,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创业指数在提升,从过去的几乎没有,到现在的百分之十几。“如果在7-8亿的劳动力人口中,百分之十几的人有创业意愿,其中再有一部分付诸实践,那么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将大大激发。”

张晖明表示,创业者发现商机、挖掘商机和主动利用商机的活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大为不同,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希望看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培训产业,因为教育和创业,是打造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两个抓手。”

此外,草根的创业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由自主创业而自然发生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推手。“很多创业者曾经都在第一线工作,他们深知管理、销售、生产、消费上存在的问题,因为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所以选择打破常规,创新创业。”张晖明认为,产能过剩的垄断行业不会有新的创业者,只有创业企业聚集的新行业,才是有活力和潜力的。

“负面清单”释放创业空间

今年9月18日,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考察时表示,希望自贸区能带动更多的创业,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要让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赢得大未来!

事实上,作为经济活动最基础的单元,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表现相当活跃。数据显示,区内新设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超过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今年1到8月份入驻的企业同比增长了10.9倍,其中新设企业中存在自然人出资比例高达69%,35岁以下的自然人出资比例达到40%。

是什么激发个人在自贸区内创业?张晖明表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可估量。“过去我们是审批制,企业能够做的事情都在这个被审批认可的圆圈里,而在上海自贸区推出2013版、2014版负面清单后,圈里的是企业不能做的事情,而圈外的无限空间都能发挥,大大释放了劳动者创新、创业的体制空间。”

而在负面清单背后,意味着政府权力的“瘦身”。“上海自贸区在创业准入上的宽松度很高,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来说,从审批制到备案制,不仅意味着少敲几个章,少等待几个月,还有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的节约。”

张晖明表示,上海自贸区在企业登记制度环节上,实施了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等,为企业在准入环节提供便利减少审批。外资准入管理原有1000多项审批,去年实行负面清单后,减少到190项,今年又减少到139项。审批制到备案制的改革也使得企业的进入空间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期待自贸区红利辐射全国

上海自贸试验区只有28.78平方公里,但其改革红利带来的浪潮不应该被有限的物理空间限制。张晖明认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期冀来说,自贸区红利的辐射效应更为重要。

“上海自贸区内的政府职能转变,对区外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而一些政策和体制办法的可复制可推广,已让这些转变走向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评价尺度和标准将随之发生变化,对全社会的创业准入、创业服务和创业配套,都可能带来直接的启发和示范学习效应。”

他坦言,近年来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两个“36条”,但在落实和执行上却存在很多“玻璃门”。“36条的出台是为了鼓励民间创业,以个人创业带动经济发展,但相关政府部门思考问题时还是习惯于从所有制出发,碰到要为个人创业和私人资本服务时,就有‘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问题。此外,还有传统的‘审批制’容易滋生腐败,造就官老爷。从设立到经营,很多企业活动需要审批,如果遭遇官员用手中的权利设置障碍,这种‘弄权’行为就会拖累一个创业者的创业意愿的实现。”所以自贸区的改革不仅在于探索出新的管理规则条文,还有蕴含其中的官员施政机制的转变。

此外,他指出,改革的深化还会带动和促进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注册资本实缴制变为认缴制后,除了降低创业门槛,同时也要求企业诚信经营。”过去政府部门严格规定不同经营范围的企业的注册资金起点,同时要进行验资,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验资反而制造不诚信。因为大部分的创业者在起步阶段没有这么多资金,比如规定注册资金起点的做法,要求每一经营业务的企业注册必须100万的注册资金,但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朋友借款,验资完毕后再还回去。与此同时,原来所实行的“年检”做法,也给政府职能部门留下了弄权的空间。而在上海自贸区内,这些都取消了,只需要认缴,不要验资,年检也变成了事中事后监管。从机制上要求企业说话算数,倒过来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诚信体系。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不能因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实施过多审批,让企业输在竞争起跑线上。如果这些政策红利陆续从上海自贸区释放到全国,将成就一个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形成一个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让中小企业也能得到大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也是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目标所在。

上海要有自己的“马云”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不止一次自问:为什么没能留住阿里巴巴?事实上,国企强、民企弱的质疑也一直不断。上海的创业精神在哪里?我们能否培育自己的“马云”?对此,张晖明认为,只有抛去昔日成功的优越感,上海才能出现一流的创业企业。

“大企业一定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过去上海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偏差,这和我们的产业结构基础有关。”他分析道,上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国有企业体量大,这类企业在寻求合作对象时,喜欢门当户对的、有一定规模的外企,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此外,上海工商经济活动密度高,商业规则的透明度也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行为。“因为改革就是要突破现行的体制和惯例,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改革就是‘违规’。但上海的经济活动中已经形成了成熟规则,打破它需要勇气。所以才造成了马云当年来上海注册时,因为在工商规则中找不到他所要开展经营活动内容归属既有的工商注册行业分类,而被视作皮包公司。”

创业和创新是中国经济升级发展发动机的新动力,只有制度进一步完备,创新的潜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成千上万的创业企业中,一定会成长出来几个大企业,它们将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形成规模集聚的新产业。这种由小变大,从弱变强的示范效应,也将给年轻人更多的鼓励和启发,最终形成社会创新能力和进步机制的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