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罗长远:外资正在撤离中国吗?

  发布日期:2016-12-13  浏览次数:

一、话题的缘起

2012年以来,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媒体上不时出现“因楼市大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工厂关门”之类消息。2016年2月,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曾接受央视专访辟谣,但还是无法消除外界对外资撤离的疑虑。2016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发布消息称,“日本经济界访华团汇总了要求中国改善经营环境的相关建议,要求设立接访窗口,统一处理海外企业撤出中国市场时的手续”。

在这些媒体消息背后,真相究竟如何?从官方统计来看,有这样三条信息是比较清晰的:

首先,直接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资本和金融账户在2016年上半年的逆差达到1723亿美元,同比扩大37%;其中,第一季度逆差1234亿美元,第二季度逆差488亿美元。在该账户的三个科目中:直接投资首次出现逆差,达到46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608亿美元;证券投资逆差扩大至3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他投资逆差900亿美元,同比收窄53%。直接投资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共同产生了直接投资科目的逆差,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2016年同期直接投资资产增加505亿美元,而直接资产负债则下降569亿美元,其中外商股权投资减少达341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国吸收境外股权投资依然有768亿美元的规模,但却不能忽视直接投资净流入降低的事实。

其次,原有直接投资撤离的速度超过了新直接投资进入的速度。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在2005-2014年期间,新FDI(境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速年均达到21%,而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达到39%。在2005-2008年间,新FDI流入的增速年均达到30%,而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达到23%。而在2011-2014年间,新流入FDI的增速年均达到10%,原有FDI撤离的速度则达到47%。2015年上半年,原有FDI撤离继续扩张至56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很显然,近年来,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超过了新FDI进入的速度。在2010-2014年这五年间,原有FDI撤离的规模占新FDI流入的规模比重一路上扬,从8.18%、10.85%、11.42%、15.46%到23.86%。

第三,主要投资来源地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商务部下设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类网站)的信息,2015年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澳门等十大来源地的投资,占整个中国大陆吸纳外资的比重是94%。这十大来源地的投资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吸纳外资规模的走向。利用商务部的资料,我们就2016年和2015年同期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在2015年1-10月,位居前十的投资来源地是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澳门。在2016年1-10月,法国已不在排名中,被卢森堡取而代之。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澳门的位次发生变化,中国台湾和日本下降至第六位和第七位,而中国澳门则上升至第五位。

在直接投资净流入下降的背后,存在着部分国家和地区投资减少甚至撤资的可能。那么,哪些资本离开了中国大陆?哪些减少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呢?根据外资来源地的分布,我们将针对亚洲、欧盟和美国逐一展开分析。

二、亚洲

在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十大来源地中,亚洲占六席,它们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下面逐一分析它们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变化情况:

1.中国香港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在2006-2015年期间,从香港流入的FDI,除了在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外,其余时间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20%。新设企业在2007-2009年间骤减,降幅约为34%,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大陆“两税合一”、新劳动合同法施行等政策变化有关。在2009年之后,每年新设企业维持在1.2-1.3万家的水平。香港特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除了2012年之外,2011-2014年间香港对内地投资不断增长,2014年达到6379亿港元,同比增长60.72%。如果不考虑离岸金融中心,中国内地长期以来是港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尽管两地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却同时说明近年来香港对内地的FDI维持增长的趋势。(两税合一是指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法规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在税率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编注)

广东一直是港资在中国大陆的主要目的地。依据《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存量数据,2014年广东吸收的港资占比约为26.2%。随着内地开放的深化,港资流入广东的比例显著下降,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投资力度则不断加大。依据同一份资料,可以发现,服务业是港资在内地的主要投资对象,存量占比约为85%。信息与通讯、地产及商用服务、银行业是重点,占比分别为29.7%、24.1%和14.0%。制造业是新的增长点,2014年约50%的FDI流入制造业,是当年港资骤增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底,除维京群岛外,中国大陆依旧是港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存量占比约40.5%,流量占比高达66%。总地来看,港资并没有规模性地撤离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对港资的吸引力还不能与中国大陆相比。

2.中国澳门

依据商务部的流量数据,2013年以来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澳门直接投资的金额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5%,进入十大投资来源地之列。2016年1-10月激增近四倍,投资额高达33.5亿美元。依据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截至2015年,澳门对中国大陆累计投资达127.85亿美元,与2014年同比增长近7.4%。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澳资并未规模性地撤离中国大陆,FDI流量继续增加使得存量不断扩大。

依据《澳门直接投资统计》,我们发现,与港资相似,澳门企业在内地的直接投资集中在广东,截至2015年底,累计总额达31 澳元,与2014年同比增长1.3%,其中在珠海投资17亿澳元,同比增长3.4%。对深圳和中山的投资分别为11亿澳元和3亿澳元。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分别为9亿澳元和0.6亿澳元。粤、浙、沪三省市累计总额的占比高达95%。澳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博彩业,其存量占比高达80%,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工业。在中国大陆,博彩业为禁止投资领域,因此,可以推测澳门对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工业领域。香港、中国大陆和维京群岛是澳资的主要投资目的地,截至2015年,三地吸收的澳资存量,合计占比约为43%,其中内地占17%。在2010年,香港和中国大陆吸收的澳资超过了澳门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而2015年的情况则表明,澳企投资正在向其他市场发展,但却并未从香港和中国内地规模性地撤资。

3.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一直是台资的主要目的地,近20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远超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不过,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的数据,在2012年台资达到峰值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开始不断减少,在2013-2015年间,金额从52.46亿美元下降至44.1亿美元。2016年1-10月,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金额为29.8亿美元,同比减少16.3%,排名从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六。台湾“经济部”的统计也显示,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从2014年63.4亿美元下降至2015年47.9亿美元,同比降幅为24.4%。从中国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2011-2015年间台资存量增速逐年放缓,从5.3%降至2.5%。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台湾企业尚未出现大规模撤资的现象,但是对大陆新增投资却在不断减少。

根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台湾企业在大陆的直接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福建,截至2016年9月,五省市累计金额的占比高达80%,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19%、19.22%、15.17%、7.8%和6.27%。就每年的流入量而言,五省市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台资逐步向北方和中西部转移,山东、四川、河南和北京成为台湾企业投资的新热点。

2010年,台资在大陆的行业分布如下:农业占0.05%;矿业占0.01%;制造业占69.6%;服务业占24.4%。到2016年9月,台资的行业分布如下:农业占0.02%;矿业占0.02%;制造业占52.6%;服务业占43.4%。与2010年相比,到2016年,制造业台资的占比缩水近1/4,而服务业的占比则增加近一倍,其中以金融保险业的贡献率为最高。依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多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一直超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降低。在2015年末,对二者的投资规模基本持平,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核准投资金额107.5亿美元,对大陆核准投资金额109.7亿美元。台湾“经济部”统计的存量数据显示,除大陆外,2010年台湾对外投资前十大目的地分别是加勒比英国属地、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越南、百慕大、马来西亚、泰国和荷兰。在2015年,越南、泰国和日本的排名分别提升至第四、六和七位,英国替代荷兰挤进前十。

由此可见,台湾的投资正在从中国大陆向其他市场转移,而转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和英国)。

4.日本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2012年达到峰值后,中国实际利用日本直接投资的金额不断减少,在2013-2015年三年间,FDI流入减速年均达到23.1%。2016年1-10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为24.6亿美元,同比减少10.87%,其排名也从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七。新设企业数从2010年就开始下滑,从1859家一路下滑至643家,缩水近2/3。日本银行国际收支统计也显示,2015年日本对华FDI流量同比降低了3个百分点,2016年继续维持下降趋势,2016年上半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4599亿日元,同比减少18.60%。尽管两国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均说明近年来日本对华FDI减少的事实。与中方统计侧重股权资本不同,日方统计的直接投资还包括收益再投资和其他资本,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既反映了股权资本的减少,也反映了已进驻的日本企业业绩增长放缓,留存收益减少。

依据日本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截至2015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477,997亿日元,其中,对前五大目的地的投资同比增长幅度依次为:美国(9.88%)、中国(4.19%)、荷兰(16.75%)、英国(5.33%)和澳大利亚(10.75%)。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增速远低于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也低于日本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增速(6.35%)。

依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企业问卷调查,可以分析日资在华的区域撤离情况。大多数省市的日企撤资户数都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撤离趋势逐渐从东部沿海向中部扩散。广东是日资企业撤离最严重的省市,其次是辽宁与山东。依据这一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华日资企业撤资涉及的行业面逐渐扩大,并有逐渐向非制造业扩散的迹象。在制造业内部,撤资意愿最强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业。在非制造业中,撤资比例最高的是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业。然而,最先出现大幅撤资的是建筑业。

利用日本银行的国际收支统计,可以初步把握日资离开中国大陆后可能的去处。我们计算了2011-2015年间流入中国大陆的日本FDI增速以及流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日本FDI增速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是负相关的,其中与台湾的相关系数为-0.88;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也呈负相关关系,如泰国(-0.46)、新加坡(-0.20)和马来西亚(-0.04);与部分欧盟国家也呈负相关关系,如德国(-0.91)、比利时(-0.37)、意大利(-0.09)和法国(-0.05);与加拿大(-0.34)和墨西哥(-0.34)也呈负相关关系;与新西兰(-0.24)也呈负相关关系。这显示,除了东亚和东南亚之外,北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达国家也可能是日资的重要去处

5.韩国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2011-2015年间中国吸收的韩资逐年递增,年均增速约为12.14%。2016年1-10月数据显示,韩国对华投资金额为4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韩国在华新设企业数量近年来也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1375家增至2015年的1958家。然而,从韩国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韩国对华投资的形势并不乐观。在2015年,投资存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从680.5亿美元减少至678.1亿美元。对华投资累计额占韩国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从2013年29%下降至2015年24%。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韩资大部分流向山东,但危机之后,流入山东的韩资逐年减少,但是东部地区依旧是韩企的投资重点,其中天津和辽宁上升较快。西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陕西,自2012年始,韩资流入速度骤增,甚至超过广东。从韩国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中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是韩企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15年三地吸收韩资的比例分别为24.36%、20.69%以及17.89%,总和约为60%。

尽管十年来中国一直是韩资最大的目的地,但需警惕的是,随着对华投资占韩企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下滑,美国和东南亚有望成为韩国的投资重点。在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韩企对美投资步伐不断加快,美国吸收的韩资规模与中国吸收的韩资规模的差距不断缩小,从2013年最大的差距247亿美元快速缩窄至2015年的102亿美元。

6.新加坡

从2010年开始,新加坡超越日本成为排名第二的对华投资来源地。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在2010-2015年间,除了2014年短暂下降之外,来自新加坡的FDI保持小幅增长趋势,增速年均达到5%。在2016年1-10月,中国实际利用来自新加坡的FDI从去年同期53.4亿美元下降至48.9亿美元,但新加坡的排名依旧没有变化。从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101亿美元,占新加坡在全球投资总额的18%,中国也是唯一的吸收新加坡FDI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尽管来自新加坡的FDI的增速已经放缓,但是并未出现新加坡FDI规模性撤离中国的现象。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新加坡FDI主要流入上海和江苏,其次是广东和天津。在内陆地区,除了湖南、河南、河北以及北京等省市新加坡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外,其他省市依旧维持原状,个别省市的新加坡投资甚至迅速减少。新加坡对华投资依旧重视沿海省市,向内陆推进缓慢。依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从新加坡流入中国大陆的FDI主要进入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占比分别为47%、22%、15%和8%。尽管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比例已从2005年64%的高位逐年下降,服务业逐渐成为主要的投资对象。

在新加坡整个对外投资中,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高达51%。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预计流入中国金融保险业的资金将大幅增长。

从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对亚洲十五国的投资为3209亿美元,占新加坡对外投资总额的52%,仅中国大陆就吸收了1101亿美元。由此可见,来自新加坡的资本并没有规模性撤离中国的现象,其他地区对新加坡资本的吸引力还不能与中国相比。

三、欧盟

欧盟对外投资金额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它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却并不高,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0%。虽然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对华投资增减不一,但是整个欧盟对华投资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欧盟对华新增投资在2013年达到65亿美元的峰值,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依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的数据,2016年1-10月,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06家,同比下降4.1%,实际投资金额8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6%。从中国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016.58亿美元,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比重,从2008年0.7%逐渐提升至1.0%。

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尽管欧盟中少数国家对华新增投资有所减少,但是多数国家对华投资仍然抱有热情,欧盟整体并没有出现从华撤资的现象。

1.英国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对华投资显著下降,一度下降至2013年的低点3.9亿美元。在此期间,英国对整个世界的投资也大幅降低。在2014年,来自英国的FDI同比增幅较大。但是,在2015年,来自英国的FDI又降低至4-5亿美元的水平。根据英国的统计,在2006-2015年间,除了2013年出现骤降外,其余年份英国对华投资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约为18%。截至2015年底,英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97亿英镑,占英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0.3%提升至0.9%左右。

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在危机之后,尽管英国减少了对华的新增投资,但是存量占比增长说明英国企业并未出现撤离中国的现象。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英国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上海、江苏、天津和广东。除了这四个省市外,辽宁吸引的英资规模也不断扩张。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英资流入规模骤增。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

根据英国的统计,从存量上来看,服务业是英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尤其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专业科技,2015年三者吸纳的英资存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9.5%、7.6%和6.6%,三者合计约为44%。流量数据显示,金融业是英国对华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在欧洲之外,美国是英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亚洲地区也逐渐受到英国企业的重视,占英国对外投资比例在2006-2015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依据2015年英国的统计,就吸引的英资规模而言,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在亚洲位居三甲,印度首次超越中国进入前三。

2.德国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后德国依然增加对华投资,在2010-2013年间年均增速达到32%。在2015年,德国对华投资短暂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持续。2016年1-10月,中国吸收的德资规模达到24.4亿美元,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规模。德国在华新设企业在2013年后依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欧盟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470亿欧元,占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2%提升至5%左右。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金融危机并没有打击德国对中国的投资热情,德国企业并未出现撤离中国的现象。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多年来德资存量占比最高的一直是江苏,但是近年来,大量新流入的资金转向北京、天津和辽宁,德资正从长三角扩展至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和湖南。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制造业是德国企业投资的主导行业,但是其比例已从2005年64%下降至2015年48%,服务业逐渐成为德国对华投资的主要对象,以专业科技、批发零售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龙头”,占比分别为25%、15%和5%。与其他欧洲国家相同,对欧盟各国的投资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左右。美国则是德国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占比维持在28%。中国是德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重心。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对华累计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对印度的投资。

3.荷兰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荷兰对华投资流量已从2013年顶峰期的12.74亿美元迅速减少至2015年的7.5亿美元,降幅超过40%。荷兰从2013年的第8位逐步跌出对华投资前十大的名单,其排名在2016年也没有恢复。然而,在同一时期,荷兰并没有降低对全世界的投资,金额从700亿美元增加至1134亿美元,这意味着荷兰对华投资绝对减少的事实。荷兰在华新设企业从2013年102家增加至2015年121家。结合这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荷兰新进入中国的企业,其规模在缩小。从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荷兰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55亿美元,与2011-2013年间相比,最近两年存量增速显著放缓。荷兰对华新增投资减少以及存量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荷兰企业从中国撤资意愿在增强。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荷兰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江苏和广东。辽宁吸引荷兰资金的能力上升显著。根据欧盟提供的存量数据,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荷兰对中国东部地区的依赖度更高,流入中西部的荷兰资金很少。与欧盟其他国家不同,荷兰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并未下降,反而出现上升势头,存量占比从2006年33%一路飙升至2012年的73%。而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则与其他欧盟国家相似,以金融保险业为主。与其他欧洲国家相似,荷兰对欧盟各国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左右。美国则是荷兰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占比维持在10%。中国并不是荷兰在亚洲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前者仅占后者对外投资总额的0.1%。在2010-2014年间,日本是吸收荷资最多的亚洲国家。另外,自金融危机以来,荷兰在华累计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对印度的投资。

4.法国

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法国对华新增投资在2011年达到顶点后迅速下滑,在此之后,保持了四年的稳定时期。在2015年,法国对华投资迅速爬升至1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但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维系,2016年1-10月最新数据显示,法国已被卢森堡挤出对华投资前十大的名单。从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法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48.6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0.7%的水平提升至1.2%。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法国对华FDI呈波动态势,但并不说明法资正从中国大规模撤离。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法国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江苏和广东。在东部地区,天津吸收法资的能力明显增强。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依据欧盟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法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并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服务业投资的结构与德国相似,以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和专业科技为“龙头”,占比分别为20%、10%和10%。

四、美国

尽管美国对外投资的金额一直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并不高,约80%的资金流向北美、欧洲和拉美,中国的占比不到1.5%。

从中国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2002年美国对华投资达到顶峰,全年吸收美资达到54.24亿美元。在此之后,美国对华投资规模开始下降。尽管在2009-2010年间对华投资有显著提升,但是这一上升趋势并未得到维系,2011-2015年间中国吸收美资的规模平均仅为每年29亿美元,相比顶峰时期缩水近一半。依据《2015年中国外资统计报告》,新设企业数量也显示美国对华投资减少的事实,自2003年达到最高点4060家后,美国在华新设企业逐年递减,2014年仅有1176家。另一方面,从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746亿美元,对华投资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自2012年起略有上升,从1.2%提升至1.5%左右。

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美资并未出现大规模撤离的现象,但是对华投资的意愿有所减弱。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报告》,在2012-2016年间,美企在华经营收益下滑严重,出现亏损的公司由2012年4%扩大至2016年11%。收益下降导致了美企在华投资扩张意愿减弱。至2015年底,约20%的美企在华无任何扩张计划。

根据地方统计资料,美国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上海和江苏。流入浙江、广东和福建的美国FDI出现递减趋势,而辽宁、山东和天津吸引美国FDI的能力明显增强。中部地区河南和安徽吸引美国FDI的增速明显。西部地区则维持低迷状态。

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十年来,美国对华投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增强,2015年美国对华制造业投资累计达424.42亿美元,占美国对华总投资的比重为57%,制造业中又以化工、电脑和电子产品、运输设备为主。美国对华服务业投资累计额占总值的比重自2011年始不断下降,从35%降至2015年的 28%。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存量出现负增长,从2014年34.2亿美元降至2015年30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投资的模式与其他投资来源地是不一样的。由存量数据可见,美国新增投资的重点依旧是制造业,流入服务业的资金较少,金融保险业甚至可能出现资本撤离的现象。

欧洲、拉美和加拿大是美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以2015年为例,三者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9%、17%和7%,总和为83%。从2013年开始,美国对加拿大投资累计额出现负增长,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依旧维持对美资较强的吸引力。欧洲尚未从债务危机中完全恢复,但是美国对欧洲投资的比重却在2010年之后逐步上升,对欧洲的投资增速高于对全世界的投资增速。

五、结论

利用中方和外方的统计资料,我们发现,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企业和荷兰企业出现了规模性撤离的现象,韩国企业则存在着撤资的可能。中国台湾、英国、法国和美国企业没有明显的撤资现象,但对中国大陆的商务环境表现出一些担忧,新增投资意愿有所减弱。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以及德国则表现出不同的情形,它们对中国大陆依然抱有投资热情。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大陆依然是直接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这一基本面不因媒体上的不实之词而改变。

对个别国家、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的撤资行为,政府需要保持警惕又开放的心态。一方面,不要让个别性的撤资行为演变为集体性的恐慌,要继续通过有含金量的改革保持对外资的充分诚意。另一方面,在市场化条件下,直接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是非常正常的,对外资的友好和开放不仅仅局限于资本进入,也包括资本退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直接投资的热土,但还有理由把它打造得更好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