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煜简介
金煜,上海银行董事长,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客座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副经理,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国际结算部副经理、经理,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兼中法合资上海联合财务公司董事,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中国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上海银行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跨入中型银行行列,并初步形成跨境经营和综合经营格局,应当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金煜
2012年,复旦大学与上海银行签订了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经过双方共同努力,该实习基地成为上海市首批市级研究生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每年接收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来上海银行实习,并安排带教老师进行实务指导,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上海银行导师小组定期赴复旦经院授课,参与金融硕士课程建设,并与学生探讨金融前沿课题,给予职业规划指导。
近期,《金融时代》专访复旦大学校友、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请他细数上海银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破和成果,畅谈新一轮改革发展。
三年发展规划收官之年 精品银行战略成效显著
2012年,为加快转变粗放式发展和同质化竞争方式,探索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新路,传承上海海派文化,我们组织制订新一轮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成为服务专业、品质卓越的“精品银行”战略。经过两年多努力,战略成效显著。目前,总资产达到1.1万亿,基本再造了一个“上海银行”,初步实现量变到质变,表现为“四个同步”:
一是效益同步增长。近两年多来,上海银行净利润增速始终快于资产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且持续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同步优化。从业务结构来看,一方面,积极培育优势,在一些领域初步形成特色。以养老金融为例,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在上海地区的养老金客户150多万,市场占有率近40%,养老金客户资产突破千亿。我们从多方面做好为老服务,构建了养老特色产品和服务体系;从2013年起,针对养老客户的医食住行等养老生活需求,精心甄选优质“银发合作伙伴”,围绕消费优惠、健康管理、住房保障及法律咨询等方面,搭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老年群体所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与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工商银行等一流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托管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等领域开展协作,加快战略性业务发展;特别是引入欧元区市值最大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大学金融等领域培育先发优势。从收入结构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同比增速超过70%,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
三是管理同步加强。银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的“三高”行业,特别需要精细化管理。这两年我们注重以管理为带动,不断夯实各项基础,并以此推动专业化经营水平提升。
四是竞争能力和经营品质同步提升。坚持以市场为标杆,主要经营指标超过上市银行平均水平。探索推进跨境和综合经营布局,在城商行中率先设立境外子行,有力提升了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例,近两年结算量增长近5倍,截至今年5月末,在上海中外资银行中位列第8名。成立基金公司,前期发行基金收益率处于市场较好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的行业,规模增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数字的背后初显了上海银行“弯道超车”的趋势,体现了“精品银行”战略方向的正确、战略推进的自信。可以说,是战略激发了要素活力和相对优势,实现了银行发展和员工发展的一致,培育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是最大的成效。
结合自身定位 立足大局发展 紧贴战略推进
作为上海本地法人银行,上海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将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新的着力点。一方面,立足大局,找准地方金融机构定位,着重发挥两个效应:一个是示范效应,努力在区内率先参与先行先试,加快复制推广;另一个是杠杆效应,充分利用现有品牌优势,整合带动新的金融资源,提升服务自贸区能级。另一方面,紧贴战略推进,抓牢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工作重心,通过“发力”,聚焦战略重点,加快战略实施,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在一些领域培育比较优势;通过“借力”,借助参与自贸区建设契机,拓宽视野,在更高起点和更大市场上扩大金融服务能力,比如,与上港集团等新的战略投资者加强合作,积极做好航运金融服务。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围绕两大重点加快推进。一个重点是,对内加快推进产品创新与支持体系建设。从目前看,银行业原有的产品创新与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自贸区发展的要求,为克服“短板”,提升自主创新与开发能力,保障创新效率和质量,2013年以来上海银行将产品创新与支持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花大力气推进,重点是完善产品创新架构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具体创新上,创新跨境业务产品,目前已推出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管理等创新产品,与多家大型集团企业开展跨境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资金托管、结算服务、在线融资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比如,与战略合作伙伴港台“上海银行”、境外子行构建了跨境人民币企业借款业务模式,开创了境外银行以银团方式向境内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的先河。
另一个重点是,对外加快市场准入和功能对接。2013年9月,自贸区分行与自贸区同日挂牌,上海银行成为首批获准在自贸区内设立分行的八家中资银行之一;也是参与人行FT账户系列试点的七家银行之一,并成为首批开展分账核算业务的五家银行之一;其他各项业务资格准入也走在同业前列。同时,自贸区分行积极对接自贸区功能建设,发挥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重点发展贸易融资、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积极培育离岸金融、新型机构、另类投资服务等。目前,各项业务积极推进,自贸区分行逐步成为展示上海银行品牌的一张新“名片”。
加快建立相对优势 服务上海实体经济
大家都知道,消费和中小企业分别是实体经济重要的需求端和供给端,而利率市场化将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服务水平,有力促进消费和中小企业发展。从国际银行业情况看,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务和客户下沉,个人消费、中小企业信货等资产配置比例显著增加。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超过4000 美元后,消费升级将带来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 近7000 美元,过去几年个人消费信贷年均增长超过30%,2013年信用卡贷款更是同比增长62%。但整体而言,与美国近80%的消费信贷渗透率相比,中国仅为20% ,上升空间很大。再来看中小企业信贷,这是未来公认的蓝海,截至2013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3.2%,95%小微企业还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对比国际,日本所有贷款中超过四成投放给了小企业,韩国也类似。
上海银行与广大市民、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从目前来看,不仅有发展基础,也有业务特点。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我们更有条件加快建立相对优势,使其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力点。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正着力从更深层次上提升服务能级。
第一,整合经营要素,转变服务方式。加快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从信贷为主逐步向综合服务为主转变、从条线经营向协同经营转变、从单一营销渠道向多元营销渠道转变,核心是逐步提升高品质、高契合度、高附加值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在这当中,也将注重持续放大各方优势,比如,上海银行与浦东新区政府合作开创了“小微金融银政合作浦东模式”,政府“退后一步”,从直接补贴企业转为提高银行小微信贷积极性;同时,政府又“前进一步”,搭建各类平台,为银企合作提供批量信息服务。上海银行则依托政府平台,加强综合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式被评为2013年度上海金融创新二等奖。
第二,针对零售类客户量多面广特点,完善服务渠道。具体是抓好两头,一头是深化网点转型,推进网点体验化、多元化、智能化,包括建立小微金融专业支行、文化产业特色支行等;另一头是建设互联网银行体系,推出客户体验很好的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线直销银行——上行快线,搭建高效、便捷、丰富的金融产品销售服务平台。
第三,适应市场新变化,拓展服务内涵。利率市场化将推动代客利率风险管理、资金交易、投行业务等新兴业务高速增长,以代客利率风险管理为例,目前全球利率互换的存量400多万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中占比超过60%。美国商业银行持有全市场利率衍生品的80%以上,95%的交易为代客。而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存量仅2.7万亿,且以外资银行的投资性交易为主,代客交易盘很少。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我相信以后也会成为衍生品风险对冲市场中心,我们也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在衍生品交易、专业的企业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准备和尝试,力争成为领先的金融市场交易服务商。
总结成果经验 推进新一轮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
这两年多来,适应“精品银行”战略,我们坚持务实、开放、合作原则,全面加强改革,既关注效率提高,也追求能力提升,又重视动力增强,关键是要激发要素活力、激发相对优势。
2012年,我们进行了组织结构改革,在总行层面着力构建强大专业的前台、高效精细的中台、集约共享的后台,在上海地区新设市北、市中、市南三个区域管理总部,赋予区域管理总部更多管理职能,使支行网点可以轻装上阵,专注于开拓市场。组织结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理清全行管理架构,有效支持战略推进,支撑进一步管理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员工发展空间,促进干部员工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目前来看,改革成效持续显现,比如,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水平较快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及管理效率明显改善,战略性业务快速发展,为后续管理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
回顾这两年的改革,有三点我感到很重要。一点是以市场化为方向,围绕客户中心,不断贴近市场、提高开放度;另一点是以问题为驱动,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一点是以管理为切入,聚焦机制、制度、流程、人员等管理要素,提升管理效能。
在之前改革基础上,上海银行也正围绕人力资源、财务资源、风险管理等三条主线,加快业务治理体系改革,在更高的目标上再加油,进一步增强动力、提升能力、激发活力。比如,资产管理业务,过去属于起步阶段,其功能在不同部门都有体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形成一个相对集约化的责任承担体,负责专业经营管理。在这次改革中,我们把它定位为利润中心,主要目的就是强化自我激励约束的动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最高经营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包括在行内外开展招聘,打造更好的团队;改革绩效考核机制,给团队注入更多活力。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信用卡、同业业务、私人银行、在线直销银行等,目前也都在按照这样的总体方向同步推进改革。我们希望通过改革,使总行层面变得更专业、更有能力、更有活力,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带动全行转型发展。
完善战略管理体系 全力打造卓越的“精品银行”
刚才我们谈了不少,其实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元素。如何把它们贯穿起来,这就需要有好的战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执行的高效。上海银行本轮规划实施中还有一大成果,就是战略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目标责任体系上,我们建立了管理层年度重点工作机制,并以此为牵引,推动各条线、各部门、各经营单位结合实际,逐项细化分解,同时,抓好报告路径、定期评估、量化考核等过程管理各环节,并推动管理下沉,加强针对性指导和过程性参与,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目标传导体系上,以年度综合经营计划为抓手,推动各条线、各经营单位对接分子战略,以市场为参照,结合特色定位加以细化,清晰战略实施路径。
目前,我们一手抓紧做好本轮规划收官工作,重点是继续聚焦能力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突破;一手抓紧研究准备新一轮规划。本轮规划是从改革开始,新一轮规划也将在改革中酝酿,我们希望以新的改革为起步,为新规划的制订实施提供新动力。同时,为清晰掌握外部环境变化脉络,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和挑战,为新一轮规划奠定基础,我们正加强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具体内容涉及金融改革发展、金融业态创新发展、重点行业和业务能力建设等领域。
全力打造卓越的“精品银行”,是我们始终的追求,需要几代上海银行人付诸长期努力。在做好本轮规划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坚持连续性与开拓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实践性相一致,以开放式互动的工作思路,动员全行广泛参与,进一步增强全行战略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
乘风破浪正当时,上海银行将立足集团发展,瞄准中型银行先进水平,加快提升专业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继续努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金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