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蒋学模经济学讲座第23期——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发展与不平等)正式开讲。本系列讲座将围绕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度量、收入分配的动态分析、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重构、包容性增长等话题展开。主讲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立高等社会科学学院(EHESS)教授。他曾任巴黎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院长、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2003.10-2007.10)等职。
第一讲导论课中,布吉尼翁教授以“发展并不仅由GDP增长来定义”这一中心论点引入,运用大量生动案例和具体数据与进行论述。他通过对石油国家资源攫取型的增长模式的分析,阐述了人均GDP增长率在衡量发展时的缺陷,即无法表征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随后,布吉尼翁教授为在座学生展示了有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并用以比较安哥拉、巴西、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发展”这一概念的多面性,也展现了上述几国各自的发展模式差异。此外,他也通过“占领华尔街”的事例,向同学们解释了“发展与均等”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发展与缩小收入差距是政治精英们的一种诉求,缩小贫困差距不仅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放缓,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环境的稳定。
在导论课的第二部分,布吉尼翁教授就有关发展经济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驳斥,并告诉我们对于发展经济学得出的结论需要谨慎对待。其一,发展过程没有所谓的相同步骤,发展过程是依时间地点不同而有差异的。中国不可能跟随一个世纪前英美的发展步伐,依靠国内市场的繁荣而崛起;当今的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发展制约也并不相似,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从事出口贸易的亚洲的发展模式至少现在无法照搬到非洲。其二,发展经济学是一门无法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实验的学科。在某一微观领域,比如教育或医疗领域进行改革确实可能,但我们无法对整个国家进行从上至下彻底的政策实验,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过往的经验,并通过对过去的分析,构造出“自然实验”的模型,来评判政策的效率,以期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其三,我们需要区别不平等(inequality)和不均等(inequity)这两个相近的概念:前者更注重经济层面的内涵(收入、消费和财富的不平等),而后者更注重社会学层面上的内涵(家庭背景、教育与医疗的可及性、社会歧视与政治话语权等)。
随后,布吉尼翁教授即开始就经济增长的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所伴随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各国人均GDP的变化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发展具有“收敛性”的观点,并且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确实在不断收敛,并且这一收敛的趋势并非仅由发达国家的增速缓慢来贡献,而是由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来实现,这其中中国的腾飞是一个重要因素。
布吉尼翁教授在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内,以丰富的资料与严谨详细的论述,为同学们描摹了发展经济学的轮廓,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后亦有不少同学与教授就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性转变的因果性等问题进行讨论。教授虽然强调这门课程并不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发展的课程,但我们仍能体会到,发展作为全球的共同主题,中国的案例值得被反复研究,而更为全球性的视野以及更为规范的方法正是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
陈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