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China)官方网站-BOB SPOR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视点 | 丁纯:恐袭阴影成欧洲新常态

  发布日期:2016-04-27  浏览次数:

丁 纯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授予的优秀让莫内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兼荷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欧盟经济和社会、社会保障(重点医疗保障国际比较)。

近来,多国多地接二连三发生的恐怖袭击使得欧洲“浪漫之都”“自由天地”的盛名不再,当恐袭将成为欧洲的新常态,人们不禁担忧,欧洲是否从此不再安全?4月新民环球讲坛特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主讲。以下为丁教授主讲内容。

当地民众悼念比利时布鲁塞尔恐袭遇难者

内外勾结手段残暴

综合发生在欧洲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

其一,“伊斯兰国”以及受其影响的蛊惑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先的“基地”组织分支和“独狼”等,日益成为目前欧洲恐怖袭击的主要策划和发动者,成为欧洲目前的主要安全威胁。

其二,内外勾结、群体、“独狼”式作案均有,屡屡出现兄弟搭档等亲友组合。目前,欧洲恐袭的作案者越来越呈现出外来人口和拥有欧洲国家国籍的本土内生的恐怖分子相互勾结,共同为虐的情况,且当地出生和拥有欧洲国籍的本土恐怖分子大有超过外来恶徒之势。

巴黎和布鲁塞尔恐袭案等策划和实施都是由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起,由比利时籍和法国籍的恐怖分子在接受极端组织洗脑后,接受培训,并经过了伊拉克、叙利亚等战场实训后,潜回国后突击实施的。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兄弟组合”为主的家庭、家族团伙组合。无论是《查理周刊》恐袭案的库阿希兄弟,到巴黎恐袭中的萨拉姆兄弟,布鲁塞尔机场爆炸案中的巴克拉维兄弟,都是“兄弟档”的恐袭凶犯,这种组合易于相互沟通配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更难以被外界察觉。

其三,周密筹划、多点袭击。从马德里火车、伦敦地铁爆炸案到巴黎、布鲁塞尔恐袭案件,越来越呈现出犯罪分子仔细谋划、精准实施、多点展开、全面开花的趋势。这在巴黎恐袭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共有7处地点受袭,反映出罪犯熟悉环境、协同能力强,恐袭攻击范围大,伤亡惨重。

其四,手段残暴血腥。恐怖分子的手段和方式日趋暴烈和血腥,从爆炸、枪击、刺杀到砍头。在巴黎巴塔克兰音乐厅的恐袭中更是采用了一一处决的方式。而在近年欧洲系列恐袭案中,大量出现了自杀性恐袭,表明案犯更加凶狠和不惜自己的生命,造成的破坏和伤亡自然也愈发深重。

其五,极端组织和恐袭暴徒已经不满足于常规的恐怖袭击,甚至还瞄上了核电站等特殊公共设施。布鲁塞尔恐袭后警方公布的资料表明,参与袭击行动的恐怖分子曾长期跟踪和窥视核电站及其工作人员,表明其正将破坏袭击的目标瞄准了更容易造成次生伤害和引起民众更大恐慌的非常规作案地点和目标。

欧洲国家纷纷提升安保措施

恐袭频发成因复杂

欧洲恐怖袭击事件频发,究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

首先是欧洲对外政策,尤其是中东、北非政策的失误。由于地理以及原先宗主国和殖民地关系等缘故,欧洲国家尤其是法、英等国与中东、北非等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地区视为自家“后院”。

无论是欧盟历来所推崇的运用贸易、援助、政治对话等手段,还是近十年以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在推崇人权、民主和追求善治的口号下,运用军事手段强势介入中东和北非地区事务,大力推动当地国家政权更迭,鼓动“阿拉伯之春”:武装干预伊拉克,推翻萨达姆;主导空袭利比亚,杀死卡扎菲;出兵马里,打击极端武装;支持叙利亚反对派,试图推翻阿萨德政府等,凡此种种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强行移植倡导欧洲的价值理念和模式均未能奏效。

结果是一方面使得这些地区原先的世俗政权和领导人更迭,国家分裂,社会失序,民不聊生,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极端宗教势力如“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得以不断扩展壮大,攻城掠地,成为欧洲和世界的公敌。美军非洲司令部指挥官日前承认,2015年以来“伊斯兰国”在利比亚的规模已经扩张一倍,达到6000人,对欧洲国家来说,可谓一定程度上的自食其果。

其次是欧洲相关国家移民融合政策的失败。由于殖民地等历史渊源以及招募外籍劳工等关系,欧洲国家接收了大量移民。由于一直标榜和推崇民主、人权、法治等规范性力量的作用,大多数欧洲国家没有强制推行外来移民的强制归化,而是将移民政策建立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

但这也带来了文化多元与融合的问题。一方面十分重视保护公民自由,非常强调保护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平等,但另一方面,不少国家只是教条地执行多元文化政策,忽视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人群间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问题,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歧视,欧债危机使经济状况恶化,失业率高企,愈发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移民族群如穆斯林等被完全边缘化,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第三,欧洲社会个人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之间的失衡。这一失衡体现了欧洲长期以来追求个人自由的文化意识与全球化背景下严重的安全威胁现实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欧洲文化传统和民众意识崇尚“不自由,勿宁死”,政府出于公共安全和反恐需要的相关举措往往会遭遇侵犯公民隐私和伤害民主的责难,令欧盟和相关成员国陷于两难之中。这在2010年欧洲议会以侵犯个人隐私为名否决欧美之间因反恐需要加强银行信息共享提案,以及2014年欧洲法院以违反《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之名解除欧洲数据保持法令及欧盟旅客登记指令这两件事中均得到验证。

最后,欧洲一体化深化与欧盟跨国协调机制间的失调。欧洲国家的情报和警务部门协调不够,工作效率较低,各国司法部门出于主权考虑以及各国不同的情报体系和规划限制,不愿共享和不能有效利用情报信息,未能形成反恐合力。

土叙边境,一名叙利亚难民被遣返

问题棘手影响深远

欧洲恐袭事件将带来一系列颇为棘手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无疑会使本已令欧盟头疼不已的难民问题遭遇更大的麻烦。由于部分恐袭嫌犯是以难民身份进入欧盟,加上先前发生的德国科隆大规模性侵案等,各国民众普遍出现对难民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自惹其祸的担忧,令各国在难民接受问题上日趋谨慎。

部分欧洲国家如波兰以自身安全和接纳能力有限为由宣布不再接纳难民,而斯洛伐克则明确宣布不接受穆斯林难民。欧盟有关难民问题的峰会也无法就难民问题的解决达成一个广为接受的方案,老的“都柏林法则”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的移民分摊机制又饱受各国诟病,支持吸纳移民的政治家如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倍受压力,其所在的政党基民盟在最近三个州议会选举中遭受惨痛失败。

其次,一些右翼极端势力和民粹政党找到了排外的口实。欧洲政坛目前极端、排外声浪高涨,以反恐名义获得进一步壮大的机会,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

第三,恐袭助长了欧盟内部反对一体化深化的“疑欧”、“脱欧”势力的气势。最为明显的例子出现在6月即将举行“脱欧公投”的英国,接二连三的恐袭显然起到了负面作用。首相卡梅伦的对手,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公然呼吁民众赞同“脱欧”,从而让英国人重新夺回对边境的“控制权”。同时,许多英国企业家也开始一反常态呼吁“脱欧”。在荷兰,在是否接受乌克兰成为欧盟联系国的全民公投中,60%的投票者说“不”。尽管恐袭难说是唯一成因,但恐袭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疑欧”倾向确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恐袭在一定程度上荼毒欧盟经济,危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欧洲的旅游、航空业和服务业,投资环境恶化,金融市场波动,短期影响明显。从长期来看,更多是通过对商业环境的影响显现出来。因为频繁恐袭的打击和难民问题的困扰,肯定会动摇欧洲一体化的基础性成就:包括人员在内多种要素的自由流动,《申根协定》的执行很可能因此会打折扣。一旦为了加强反恐和控制移民数量重新设置边境检查、人员监控,不仅会加大经济成本,也会令要素自由流动受限,进而出现欧洲一体化进程倒退的可能。

最后,恐袭会加重目前欧洲所面临困难和挑战,增加欧盟走出危机叠加的低谷的难度。目前,欧盟显然处在一体化启动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多个危机叠加,各种挑战纷至沓来。

连续7年的欧债危机阴影犹存、通缩依旧、复苏乏力。希腊“脱欧”梦魇未远;乌克兰危机余波未平;难民浪潮压力未减,出路不明;“疑欧”“脱欧”思潮正大行其道;一体化深化步履维艰,大有不进则退之势,再遭遇恐袭阴影这一新常态,令欧盟和成员国领导人应接不暇,可谓雪上加霜。

展望未来,欧盟要防范和降低恐袭发生的可能性,可谓任重道远,要做到标本兼治,内外兼修,釜底抽薪,才能真正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现场问答:欧洲一体化会瓦解吗?

听众: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申根区和欧元区会不会走向衰亡乃至解体?近年来难民潮涌入欧洲,而欧洲出生率日渐下降,未来欧洲会不会被穆斯林占据?

丁纯:对欧洲一体化的前景,总体上讲我是比较乐观的,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忧虑。目前欧洲确实面临一系列危机和挑战,比如刚才讲到的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疑欧”、“脱欧”的倾向蔓延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聚集,正使欧盟面临着自1957年欧洲一

体化正式启动以来最大的挑战,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欧洲最初搞一体化的目标是为了维持和平,避免战争;为了更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准;为了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等。设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个支柱和目标:经济、共同外交和防务、司法和内务的一体化。从这六、七十年一体化进程来看,欧洲一体化已经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经济上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了内部大市场,建设了经济货币联盟并发行了单一货币欧元,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四大要素自由流动空前提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凡此种种,使欧盟成员国的国民享受了一体化带来的极大红利。当然,也在个中将部分相关主权让渡给了欧盟。

但随着全球化、老龄化、欧债危机的冲击、成员国的扩大、难民等外部事件的冲击,较之以前,不少欧盟成员国民众,更多地从自身短期本位视角出发,衡量一体化对己的利弊得失,成本、收益,从而对进一步深化目标产生了游移。但一体化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洲人应该明白,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最后的结果不是共赢而是双输;在一体化成本、收益的天平上,坚持一体化的收益远远大于去一体化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欧洲,特别是欧洲的政治精英有所担当,不为一国短期利弊得失所惑,能够认准方向,发挥明确的领导作用,制定出既切实可行又顾及各国利益的计划,发扬欧盟的传统,在不断妥协中推进一体化进程。对此我还是谨慎乐观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欧盟不会解体。

听众:近年来难民潮涌入欧洲,而欧洲出生率日渐下降,未来欧洲会不会被穆斯林占据?

在欧洲,近些年来,总生育率普遍偏低,欧盟28国总生育率仅为1.58,远低于维持人口规模所需的2.1。而欧洲穆斯林妇女的生育率是非穆斯林妇女的3倍。加上欧债危机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的凋敝、大批来自北非、中东的穆斯林难民的涌入,以及恐怖分子出现等,引起了某些欧洲人的担忧和恐惧,担心欧洲最后变成了“穆斯林的的欧洲”,出现了公开抵制穆斯林的运动。

我觉得,尽管确实存在出生率的差异,但没有这么严重。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考虑如何促进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族群间民众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宽容共处;同时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移民融合政策,促进移民融入主流社会,避免被边缘化,建立平等、和谐社会。

2014年“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拉卡十举行“阅兵”

听众:发生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是否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最近伊斯兰国又发出了新的威胁,欧盟国家还会发生恐袭么?

丁纯:无论是《查理周刊》枪击案、巴黎还是布鲁塞尔恐袭之后,欧洲民众在表示极大愤慨的同时,无一列外地均表达了鲜明的态度:“不会因此而改变以往的生活,否则就正中恐怖分子下怀,让其邪恶目的得逞”。但必须看到,随着一次次重大恐袭的发生,民众的居家生活和出行等生活方式确实已逐步发生了变化,防范加强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下降了,安全成本提高了。

尤其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恐袭发生后,面对伊斯兰国的恐怖挑战,欧盟各国加强了相互间的反恐合作与协调。今年1月,成立了欧洲反恐中心,加强情报共享与合作;3月,完成了对欧盟申根国家边境控制系统的升级,以配合对旅行人员证件的信息扫描;4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共享航空乘客信息指导性法令,便于追踪、锁定恐怖嫌犯。当然,恐袭防不胜防,只有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只有互相协同,常备不懈,才能降低恐袭再次发生的可能。对欧洲来说,反恐之路,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