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下午,由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举办的《中国金融学》及金融专硕系列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世书局二楼大会议室举行。校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围绕《中国金融学》及金融专硕系列教材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在各位与会代表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图一:研讨会会场
会议开幕式由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国际金融系副系主任宋军副教授主持,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副院长张金清教授致辞。张金清教授隆重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强调本次会议旨在对金融学教材建设展开探讨。他指出,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来看,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成果正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评价重点。因而,在撰写《中国金融学》教材以及金融专硕系列教材等重大教研问题中,复旦大学金融学科应当承担起自身责任,继承复旦金融学科的优秀历史和传统,做出新的思考和尝试。张金清教授热忱地邀请校内外专家畅所欲言,围绕金融学教材建设积极发表真知灼见,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图二:宋军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三:张金清教授开幕式致辞
会议进入主旨报告环节,主旨报告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事业部副主任刘自挥先生进行主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构建”的精彩演讲。刘自挥主任分享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教材营销服务的三点经验:第一,要从产品、渠道、促销和定价四个层面开展完善的教材营销服务。第二,教材的研发要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教材建设应当既符合课程需求,又符合市场岗位的培养需求。第三,教材建设要考虑学生、教师、学校、教指委等各方参与者的诉求。刘自挥主任强调,新金融教材研发要理解新文科政策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并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充分融合。
接下来,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陈学彬教授带来主题为“适应金融智能化转型的教材建设”的报告。他指出,当前金融界正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上飞速行驶,金融界人才需求逐步向计算机、数学和物理专业倾斜,因此未来的金融学教材建设要以智能金融为核心内容,同时需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智能金融教材仍然需要讲解金融基本原理,而不是单纯地讲解计算机编程技术。二是,智能金融教材需要涉及最前沿的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法。张金清教授对陈学彬教授的讲话做出积极的回应,认为复旦金融学可以从具有传统优势的金融课程入手,在最核心的几本金融教材建设上尝试智能化突破。
图四:主旨报告
而后,研讨会进入专题报告环节,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国际金融系主任陆前进教授主持专题报告。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周光友教授进行了首场专题报告,其报告主题为“《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周光友教授指出,《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需考虑“五大结合”: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中国金融史、货币史要与现实的新金融、电子支付等相结合;二是国内与国外理论的结合,在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时,要根据中国情况取其精华,实现西为中用;三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四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在理论层面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的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提炼和总结;五是金融与经济的结合,金融学教材建设需要始终铭记金融服务经济的使命。
第二场专题报告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张宗新教授主讲,其报告题目为“金融专硕教材建设及完善工作探讨”。张宗新教授回顾了复旦大学金融专硕教材体系的建设情况,复旦金融专硕教材在全面涵盖金融学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的基础上,以融合和讲解中国案例作为主要创新点和特色。此外,复旦金融专硕教材与案例实践基地的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务的能力。张宗新教授针对复旦金融专硕系列教材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三点改革建议:一是加强教材推广,提高全国影响力;二是丰富金融科技、数字金融、量化投资等教材建设;三是更新部分教材版本。
图五:专题报告
短暂的茶歇过后,研讨会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圆桌讨论会由张金清教授主持。张金清教授总结并感谢了四位专家在报告中提出的精彩观点与有效建议,同时指出,在金融教材建设与培养体系构造方面,复旦应该走在各个高校前面。随后,张金清教授抛出了三个问题供与会专家讨论:《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的开端是什么?其建设思路和过程是什么?其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刘红忠教授指出,《中国金融学》教材应当体现中国经济具有的“转型”和“新兴”两大特点,如解释中国货币失踪之谜、分析中国特色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等。张陆洋教授认为应该厘清金融概念,将学术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材撰写中重视红色金融与课程思政。
图六: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张金清教授、刘红忠教授、张陆洋教授
宋军副教授提出,教材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在智能技术方面对已有金融学教材进行补充,例如在《公司财务分析》教材中引入前沿的文本分析应用。许友传副教授认为,编写教材需要回归基础知识的讲述,关注知识的跨度,通过与业界合作的方式丰富和升华教材内容。李天栋副教授指出,当前金融学教材不仅与现实金融实务脱节严重,对中国金融历史,尤其是红色金融的讲述也及其缺乏,未来的《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需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图七: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宋军副教授、许友传副教授、李天栋副教授
张卫平副教授赞同了李天栋副教授的观点,并建议关注量化投资方面的教材与课程建设。黄明副教授则指出,金融专硕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纳入金融制度、金融法律、资产评估和碳金融等领域。常中阳老师在黄明副教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教材建设还应关注金融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罗忠洲副教授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金融学》教材应突出人民币汇率研究,从大国金融的角度分析金融风险和货币政策。
图八: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张卫平副教授、常中阳老师、罗忠洲副教授
徐明东副教授认为,可以对中国经济现象和特征进行总结并融入课程,以此提高金融学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杨长江教授指出教材建设应当做到“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不忘初心”要求金融学教材从中国视角讲述中国经济、金融的理论和逻辑,“与时俱进”则要求金融学教材及时跟进前沿的金融智能技术,覆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金融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副分社长林荫女士针对金融学教材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教材应有一条明晰的内在逻辑与主线;二是应该重视本科金融学教材的编写;三是在教材内容中应增添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的相关知识;四是将课程思政隐性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图九: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徐明东副教授、杨长江教授、林荫副分社长
高等教育出版社分社长张晶晶女士指出,教材编写要考虑作者、教师、学生的三元关系,同时注重金融科技和金融智能的内容。刘庆富教授认为,金融学教材应将量化作为一种思想,用人工智能方法来解决金融大数据应用问题,积极尝试跨学科融合交叉。朱宏飞副教授则强调,金融学教材应该具有充分的知识广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章节进行教学或学习。
图十: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张晶晶分社长、刘庆富教授、朱宏飞副教授
严立新副教授指出,金融学教材建设应补充金融安全和金融反洗钱内容,如资金穿透监管以及相关智能技术应用。江嘉骏助理教授认为,现有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相关教材的知识讲述仍然较为浅显和分散,未来的数字金融教材需要提升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以形成知识体系。沈红波教授强调,要重视中国金融史和资产评估的教材建设,并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发扬复旦金融学科特色。
图十一: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严立新副教授、江嘉骏助理教授、沈红波教授
陆前进教授认为,《中国金融学》教材应首先讲好中国故事,然后将中国故事提升为中国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陈学彬教授则希望,《中国金融学》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中国市场制度和美国市场制度的差异,提炼出能解释中国环境下特殊经济、金融现象的理论,创造出属于中国的金融学学派。
图十二:圆桌讨论会(由左至右依次为)
陆前进教授、陈学彬教授
会议最后,张金清教授总结了与会嘉宾关于金融学教材建设的三点共识。第一,建设《中国金融学》教材具有时代必要性,是复旦金融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责任。第二,复旦金融专硕教材需要面向全国高校课程,满足普遍性的教学需求。第三,复旦金融学科要借助教材建设机会充实教学和科研队伍。张金清教授诚挚地感谢了各位与会嘉宾分享的想法和建议。至此,2021年《中国金融学》及金融专硕系列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完美落幕。
撰稿人:许索耳、顾嘉乐、李建宇、张剑宇
摄影:张乐平